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中核与中核建重组提速 或将加速海外扩张

作者:路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24 20:57:29

摘要:3月19日晚,中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核科技、中国核电,以及中核建旗下上市公司中国核建发布公告称,中国核工业集团正在筹划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战略重组事宜。

中核与中核建重组提速  或将加速海外扩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路妍 北京报道

核电产业重组再现重大进展,资本市场对此乐见其成。

3月19日晚,中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核科技、中国核电,以及中核建旗下上市公司中国核建发布公告称,中国核工业集团正在筹划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战略重组事宜。这一市场传闻已久的消息被证实后,20日,3家上市公司股价应声上涨。其中,中核科技表现最为抢眼,以涨停收盘,报收23.84元。

央企改革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的重要战略,同样也是资本市场聚焦热点。在继2015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合并成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电投)后,市场对中国核电产业的加速整合预期强烈。对此,在中核与中核建宣布启动重组后,双方的合并将采用“宝武钢”模式还是“国电投”模式也引发多方讨论。

记者就此联系中国核建股份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王计平,他告诉记者,中核与中核建的重组方案目前尚在讨论中,双方的合并是集团公司层面的合并,上市公司是否会出现调整还要由最终合并方案来定。在重组方案上,双方是否会选择“国电投”模式,王计平表示目前尚无定论。“但中核和中核建在业务上互补性很高,属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

打造核电全产业链

瞄准沙特市场

对于中核与中核建本次的合并,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院长李宁认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中核和中核建此前都隶属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二者本身同宗同源。所以,本次双方的合并,又将恢复成核电的全产业链公司,这种大一统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提升我国核电企业的对外竞争力。”李宁说道。

与此同时,两大央企的领导班子也多有交叉。中核集团新任掌门人王寿君此前是中核建集团的董事长和党组书记。在其接棒孙勤担任中核集团董事长时,市场对两大核企的重组传闻便不断升温。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金鑫对双方的重组进程表示看好,他告诉记者,中核与中核建除了本身的业务互补性比较强,双方的文化认同度也比较高,管理层交流畅通,具备了相对于其他中央企业重组更充分的条件,预计整合总体上会非常顺利。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为整个核工业行业提供服务的中核建现在划入中核集团,可能会影响到中广核与国家核电的业务布局,对行业格局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鉴于国内在核工业建设方面无人能与中核建比肩,所以中广核与国家核电可能会优先考虑跨国并购来补足核建的短板,进而可能引起全球核工业格局的调整。”张金鑫说道。

但考虑到核工业技术的敏感性,李宁认为现阶段中国核电企业通过国际并购来整合国际资源的可能性不大。“核电技术的敏感性让发达国家对这一领域的并购重组监管严格,此前法国核电站阿海珐技术重组时,就有中国企业希望参与,但最终因当地政府干预而作罢。”

对此,李宁认为,中核与中核建本次合并,更大的可能性是为了对外扩大本土核电的国际影响,为提升国际竞争,加速海外市场拓展做准备。

李宁向记者分析道,虽然日本福岛事故发生后,全球核电产业受冲击严重,但从中国核电产业发展来看,目前我们已完全具备核电国产化生产技术能力,在技术、人力、资金和经验等方面优势明显。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核电是最有机会成为继高铁后中国对外的第二张名片。

与此同时,与已有英国核电站项目的中广核、巴基斯坦核电建造项目的国家核电相比,李宁告诉记者,只有中核集团目前尚无海外核电落地项目。“就在不久前,中核集团与中核建分别与沙特签订核电领域的相关合作协议。所以,两者合并后便能实现在核电领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中国核电企业打开沙特市场铺路。”

短期效益有限 看好长期发展

国企改革的概念加持,加上市场对中核与中核建合并后发展的良好预期,是否会快速推高二者在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

“目前国企的兼并重组分为几类,一个是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这种积极正向的合并,无论是在国际影响还是企业竞争力方面,对企业都有很大的提升;还有一类是淘汰过剩产能的合并。”联储证券首席投资顾问胡晓辉告诉记者,中核和中核建虽然发展不错,但两者在国际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所以短期可能不会产生太大效益,看好其长远发展。

而从本次重组案来看,虽然双方推进重组的基础较好,但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贵生告诉记者,国资企业的重组牵扯到人事安排、业务整合等多方面问题,需要国资委、中组部(干部任免)等多方审批。结合此前央企重组的实践进程情况来看,杨贵生认为,本次重组从筹划到最终完成至少也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与此同时,在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中核与中核建合并后是否能实现其在全球业务的快速提升,也存在不明朗因素。“全球对核电一直以来争议较多,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有限,且受突发因素影响较大。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对全球核电行业发展冲击严重。总体来看,核电行业的发展风险还是比较高。”林伯强说。

“虽然全球对核电发展争议较大,德国、意大利等国也明确退出核电市场,但全球对清洁能源的刚性需求,也让核电的发展在争议中不断恢复,瑞士就表示不退出核电,英国也重启核电建设,甚至日本福岛事故后9台已批准重启。”李宁表示,全球对清洁能源的诉求,让核电发展极具机会和前景。“但中国企业要抓住这一机会,就必须解决核电建造的规模化、标准化、模块化和一体化建造解决方案。”

编辑:刘春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