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24条精准激励 ,升级GDP锦标赛

作者:邵宇 陈鑫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18 23:07:26

摘要:传统的GDP锦标赛的能量级明显下降,但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尚需时日,因而出现明显推动力落差。

24条精准激励 ,升级GDP锦标赛

邵宇 陈鑫

两会刚刚结束,新一年发展的蓝图已然绘就,落实成为关键。去年年底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提出了24条激励措施,力图用各种方式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支撑。从中央对地方激励方式变迁这个角度来考虑,亮点总是藏在细节中。

24条激励措施

文件直奔主题,第一段就点明了目的:“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推动形成主动作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接着表示“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励。此外,24条激励措施指向性明确,简单明了指出“怎样做”和“有什么样的特别奖励”。

从激励的工作内容来看,24条措施主要指向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改革,共有5条,包括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和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化解钢铁和煤炭过剩产能、优化营商环境和流通体制改革、推广PPP模式;二是激励稳增长和促进经济转型,共有8条,占比最大,包括维护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秩序、促进中央预算内投资、财政支出效率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老工业基地改造;三是鼓励创新,共4条,包括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创新创业、落实鼓励和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四是鼓励保障和改善民生,共7条,包括水利建设、扶贫开发工作、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养老服务、环境治理。最后还给了一个“礼包”,对先进地区进行“免督查”。

从激励的方式来看,分为三类:最多的是资金奖励,共有14条,既有直接给予奖励,也有在资金安排上的倾斜;其次是给予制度上的优先安排,共有6条,包括优先纳入改革试点、优先支持经济开发区升级和免督查;剩下的4条则是在项目安排上的奖励,包括重点大项目、用地指标、企业债券、水利建设投资等奖励。

再次调动地方积极性

其实更要看的是此次24条激励措施是中央再次调动地方发展积极性的意义。在过去,GDP锦标赛的制度安排让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战略下具体政策的探索者、实验者和实施者,地方政府行为开始企业化,以此形成的“大推进”战略创造了“中国奇迹”。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个制度安排几乎失效了,跌入了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层,传统的GDP锦标赛的能量级明显下降,但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尚需时日,因而出现明显推动力落差。这里既有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原因,也有以透明预算和全口径预算为核心的公共财政的确立所致。这可能就意味着传统增长模式的动力已经跟我们说永别了。

由于GDP放缓感到“压力山大”,国务院连续开展了三次大督查。第一次在2014年6月,主要是督查政策措施落实的力度和效果,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就像一阵风刮过;第二次大督查在2015年5-6月,此次督查不仅是发现问题,亮点还有对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通报,包括20项地方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和16项部门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从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采取6条措施予以激励,引起了各地良好反响;2016年8月,第三次大督查开始,重点内容是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四个方面工作,而这24条措施,也是围绕着上述四个内容开展奖励。

如果上述推断合理,那么我们从三次督查摸索出一条线:从发现问题到公开表扬,从树立典型到给予“实惠”。我们认为这也是中央在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带下对锦标赛的改良,意图是重新唤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既然大手笔的几万亿和大水漫灌的放货币都呈现对实体经济发展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那就扬弃而不是抛弃锦标赛,把地方的动力维持在可控状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最后切换到改革锦标赛,并通过适当的财税体制和政治体制调整,引导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同时保有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相容。或者说,通过差别化的精准激励让地方主动经济增长代替大规模的宏观政策刺激,可能是强化未来政策执行力的核心。(作者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鑫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发展和改革局科员)(编辑 严葭淇 主编商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