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71.2 高出中值42.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3月15日,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和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2016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1.2,比中值50高出42.2%,较2015年首期信心指数69.2有所提升。
据了解,2016年调查综合运用了拦截访问、电话访问、网络调查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扩大了调查覆盖范围,提升保险消费者调查参与度,使广大保险消费者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和诉求。
报告显示,保险消费者对2017年经济形势预期进一步好转,接近半数的受访者对宏观经济保持较乐观的态度;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行业发展会更加规范、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保险产品;60%的受访者对于保险行业落实定期披露经营信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监管政策执行方面持肯定态度;51.2%的受访者对行业诚信与透明度评价比较满意。
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保险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的同时吸引力也大幅上升,并对保险服务人员合力推进、保险公司履约理赔持积极肯定态度,但认为保险服务便捷度和销售诚信度有待改善。
报告分析称,针对渗透率较高的重疾产品,受访者消费者均表示,期待产品设计和功能不断完善,以更好的满足需求。一是重疾险的条款晦涩难懂,消费者对于保险合同的理解不到位。二是保障范围存在真空地带,存在“大病难碰到,小病报不了”的现象,消费者希望保险公司能够适当放松限制程度,扩大保障范围。
调研发现,关于理赔便捷化、人性化呼声最高,便捷化是希望真正发生理赔时,保险公司能够做到高效处理,程序简单,如实履约;人性化是希望理赔限制条件少一些,出险住院时医疗费用能够直接由保险公司垫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即时赔付、雪中送炭。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保险中介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任排序较靠后,部分消费者反映,保险中介存在代理人解答不专业、服务不主动、人员不稳定等弊端;互联网渠道存在产品宣传华而不实、购买咨询时解答响应慢、售后服务连续性不足、理赔便捷性不高等问题,消费者期待这两类渠道能从服务的专业性、产品设计的精准性、响应的及时性等方面有效提升。
此外,也有部分受访者反映银保渠道存在销售专业性不够、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希望能够在销售规范性、人员专业性和稳定性上有所加强。
在消费者成熟度方面,调查显示,90.3%受访者知道购买保险时需要履行如实告知义务,78.5%的受访者明白犹豫期的概念,而只有52.3%的受访者明确知晓保单利益在保险公司破产时仍被依法保障。
此外,一些消费者认为,目前部分有吸引力的保险产品设计相对高端,普通工薪阶层消费能力难以承担,期待保险业能开发更多偏向大众、保费低廉的产品产品。一些消费者还建议针对特殊人群,如:老人、警察等,开发针对性保险产品。
报告指出,保险业应当抓住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养老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找准市场定位、深耕细分市场,探索空白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开发出条款通俗易懂、保障适度合理、便于推广普及的普惠型保险产品。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