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如何盘活公积金?人大代表建议使用范围扩大到养老医疗

作者:马维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13 09:49:19

摘要:建议把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从现有的住房保障和退休支取延伸到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将住房公积金转型为公积金制度。

如何盘活公积金?人大代表建议使用范围扩大到养老医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两会报道

3月12日,上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民法总则草案修改稿等。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建议把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从现有的住房保障和退休支取延伸到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将住房公积金转型为公积金制度。

王战表示,1991年5月1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公积金制度,1997年又推广到了全国。运行20多年来,住房公积金资金积累规模达到了三万亿元之巨,参加职工有一亿多人,为城市职工解决住房资金问题和住房改善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房价日渐高企,住房公积金改革也势在必行。

王战表示,公积金制度实际是民间资金通过公共储蓄和约定用途,以个人自助、家庭与社会间互助等方式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的补充。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主要是利用华人社会的储蓄心理与政府依赖,采取了个人社会保障储蓄资金池的国家托管模式。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完全是从老百姓角度考虑,这个钱40岁以前可以用于买房子,40岁以后则可以用于养老、教育、医疗等,老百姓的自主权非常大。当初我们之所以没有完全照搬新加坡模式,是因为我们国有企业前30年没有留下养老金这笔钱,所以才不得不把住宅公积金和其他的社会保险金分开了。”他说,“这样就造成两个情况:一个住宅公积金现在大量结余,二是养老开始出现负债。因此,我认为可以把这个问题合在一起统筹解决。”

目前,我国“五险”资金主要是通过统筹账户的方式由政府实现社会调剂,鉴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经济增速放缓等情况,依靠政府托底的养老和医疗等保险资金统筹方式已无法支撑未来的社会保障需求。而在“五险一金”中,住房公积金缴交的比重大约占三分之一,只要将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从现有的住房保障和退休支取延伸到养老和医疗等方面,即可实现其他社会保障功能。

“我建议还是要把公积金的钱盘活。”王战说。

在他看来,住房公积金转型为公积金制度后,其住房保障功能不仅不会弱化,反而还会强化。一方面是公积金规模扩大后,住房贷款资金可以增加,增加住房保障和消费;另一方面,公积金资金的住房使用范围相应扩大,可用于住房租赁、物业管理和维修维护等,以适应城市居民阶段住房保障需要和已购买住房的居民住房支出。

此外,公积金制度建立后,有利于全社会的公共性消费拉动。特别是在私人消费和财政支出难以涉及的领域,如城市的居住小区维护、住房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可以通过公积金拉动内需。而在三、四线城市,还可以通过公积金贷款等金融杠杆来实现商品房去库存。

同时,公积金作为社会的个人储蓄资金池,不仅可以通过缴存比例实现资金流入流出总量的调控,也可以通过资金拆放、认购等方式调控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

“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可以降低单位和个人的缴存比例,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或者放开公积金使用范围和标准,刺激准公共支出与消费;还可以通过利用公积金购买国债等方式,政府发债刺激宏观经济发展。”他表示,“反之,在经济较好的时期,则通过增加公积金缴存比例和紧缩资金使用,作为抑制通胀等金融工具。”

因此,王战建议,住房公积金改革的方向应是保留原有自助和互助的个人资金属性,扩大职工参加范围和拓展住房支持功能,延伸养老、医疗与教育等其他社会功能,转型为公积金制度。

首先,资金归集扩增。实现“五险一金”的“社保统筹”与“公积金账户做实”双轨制,“五险”中涉及个人账户做实资金的,如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等,划归公积金帐户归集。住房公积金转型为公积金之后,单位和职工的缴交比例可以适度上升,现行事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如有可能也可归并到公积金一并缴交。

其次,资金使用扩项。改变公积金单一住房发展和保障功能,将资金使用与社保资金安排相配套;扩大社会保障功能,如养老补充保险、医疗补充保险、职工再教育、子女养育等;还可以扩大公积金的住房使用功能,从原来的支持购买住房,延伸到租金以及自住住房的物业管理、房屋维修、小区设施改造等领域。

第三,职工参与扩大。努力扩大公积金参与人数,逐步做到社会全覆盖。明确公积金职工个人的缴交义务与使用权力,职工单位具有代为职工缴交的义务,个人具有依法使用的权力。

第四,资金监管扩展。厘清政府机构间的管理关系,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利分工,公积金管理公开透明,实现社会监督。

最后,推进公积金立法。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公积金法》调研,争取在“十三五”时期完成立法建设。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