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儿童入学如何“零拒绝”? 两会声音:提升全纳教育专业能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10 22:03:1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两会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前招行行长马蔚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9项提案,其中,“关于提升全纳教育的专业能力及建设支持体系”的提案是其惟一一个不涉及金融系统的内容。
全纳教育又被称为“融合教育”,是指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目的是让全社会和学校接纳残疾儿童入学,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中华明尚公益基金秘书长李欣蓉等代表委员也将该问题纳入了自己的提案,呼吁关注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社会需求。
入学“零拒绝”在路上
中国政府签署并批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已有十年,虽在政府推动下,残疾人包括残疾儿童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改善,但他们在教育及就业层面的参与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据了解,李欣蓉对该提案的关注主要源于一个特殊的经历,她决定为此寻找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
李欣蓉曾经在村里遇到一个孩子,他患有先天性精神病,虽然经过治疗后有自理能力,但到了上学年龄后,既不被普通学校接纳,也不被特殊教育学校接纳,经过各方努力,这个孩子进了普通学校,但依然没有学籍。同时,李欣蓉通过《随班就读师资状况和家长需求抽样调查报告》和《全纳(融合)教育形式分析及政策倡导趋势研究报告》中了解到,曾经就读普通学校的残障儿童家长中,有27%表示有被要求退学的经历、77%的教师正在或曾经为特殊需要学生授课但其中有60%从未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
不过,残障儿童虽有入学需求,但作为校方也有很多的力不从心。
“残障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作为校方,大多数普通学校开展全纳教育的资源不足,特别是人力、技术资源不到位。”3月9日,某学校教导处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针对这一问题,马蔚华在提案的首条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人力、技术资源不到位,导致随班就读在学校的落实中不能实现全纳教育所要求的教育质量,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或少年,特别是智力发展和精神有障碍的儿童几乎得不到有效专业的支持,在校学习仅是随班就座或随班混读。在提升计划(2014-2016)的推动下,很多学校设置了资源教室,但因缺乏专业人员,普遍有硬件资源针对性弱、实用性差的现象,资源使用率低,不能发挥实际效用。
据了解,特教专业高校师资相对缺乏,据统计,2016年毕业的来自8所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总共50名,加上8名博士生,总共不超过60名。
对此,李欣蓉的提案主张提升所有教师与全纳教育相关的专业能力,建设普通学校内全纳教育的支持体系,有效落实残疾儿童入学“零拒绝”原则,并推动残疾儿童在普通教育系统内真正获得融合的、有支持措施的优质教育。
提升全纳教育专业能力
真正的全纳教育不只是接纳残疾学生进入普通教育环境,而且能够通过为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使其取得实质性的进步,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全纳教育?
马蔚华建议,首先,解决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文件的基础上,出台正式明确的政策文件,依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特殊教育专业证书制度和准入标准。以此建立可以实际落地的所有特殊教育教师的编制、职称评定体系,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职业成长通道。
第二,将全纳教育的生源、执行纳入对普通学校的业绩考核体系,落实“零拒绝”的招生原则,建立校长责任制的多学科支持团队,即由学校校长直接领导,班主任、学科负责人、特殊教育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参与组成的全纳教育支持体系。
第三,各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发挥作用,结合项目制、责任制,基于如上建立的普通学校全纳教育支持体系,资源中心协助各学校规范系统,持续为各学校普通教师提供全纳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培训,提升教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接纳度。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代表委员建议,应当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建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质量,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普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做有效结合,结束二者相互独立的现状。
同时,建立残障儿童入学前的评估系统,根据残障儿童接受教育的能力以及残障程度选择进入普通学校或者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从而更有利于残障儿童进一步的康复。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