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游离与转换 著名导演雎安奇绘画个展

作者:吴小曼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2-23 15:32:59

摘要:在《草体》系列中,雎安奇将形与意的界限消解,将原本寄兴托志的兰草进一步抽离其固有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内涵,并使之成为一种介于形、意之间更加暧昧不清的象征。

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游离与转换 著名导演雎安奇绘画个展

雎安奇肖像.jpg雎安奇

草体No. 16085 150x150cm 2016.jpg


著名影像导演雎安奇首次绘画个展《草体》将于本月26日在上海MAOSpace空间开幕,并持续到4月1。这也是MAOSpace2017年的开年展。

雎安奇的创作以影像为主,近年来受国际关注较多的中国前卫电影导演和观念艺术家。他的创作涉及实验影像、叙事性的电影、绘画和LED灯箱系列作品,是中国观念艺术创作者中的跨界个案。本次展览《草体》所呈现的是艺术家的首次绘画个展,来其2010年后持续创作的一个极具个人特征的系列绘画作品。

《草体》由著名策展人孙冬冬先生策展,由韩国单色画评论家尹晋燮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尹晋燮认为雎安奇的作品以草的形态为主题,用极简的形态进行抽象的表现。“草体”系列中融入了对东方自然的观点。自古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与对自然形貌的写实描绘相比,象征性的表现所感受到的志趣成为一种传统。如果说象形文字是其中代表性的文字的话,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艺术性表现。

草,在自然界中,是再普通不过的植物,相比于树,它们不显高大,相比于花,它们不显绚烂——卑贱如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它们被用于形容人的一种底层生命状态,即便是在“比德”的传统中,兰草所影射的也是一种失意的政治人生。

策展人孙冬冬认为,在雎安奇的画作中,“草”却有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它们不再是逆来顺受的生命群像,更不是一种清高自怜的符号象征,置于我们眼前的只有生命的尖锐与锋利,如刺似芒。

虽然,“草体”系列有着极少主义风格,但作为画家的雎安奇探究的并不是西方绘画内部的形式主义逻辑,或者说,作为导演的雎安奇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与表述,投射在了一种经典化的现代性的视觉形式之上。亦如”草体“与”草书“之间看似的亲缘性,实则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但作为艺术家的雎安奇试图将生命本身化为一种可以感受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现代性对于民众的意义。

评论家梁庆认为,在《草体》系列中,雎安奇将形与意的界限消解,将原本寄兴托志的兰草进一步抽离其固有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内涵,并使之成为一种介于形、意之间更加暧昧不清的象征。近乎锐利的形象,既是诗意和怀旧的缓冲,又是对当代浅薄与快速的抗争。经过数遍的平涂与叠加,画面具备了多重感知的维度,自然化的亲切感被另一种近乎冷静的纯粹形式所替代,所有的指涉都被精减的形象与色彩压缩,成为某种接近纯粹的“零点图像”。在此,画面中任意的局部都成为矢量般的可变数据,正意味着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游离与转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