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可以承受之重

作者:张 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2-03 16:26:30

摘要:自20世纪以降,身体美学、身体政治、身体社会学日益成为显学,关于身体的言说可谓汗牛充栋。身体正在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哲学符号、思想载体。作为身体美学领域的资深研究专家,深圳学者王晓华教授耗时三年撰写了《身体美学导论》。

身体可以承受之重

张鹏

自20世纪以降,身体美学、身体政治、身体社会学日益成为显学,关于身体的言说可谓汗牛充栋。身体正在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哲学符号、思想载体。作为身体美学领域的资深研究专家,深圳学者王晓华教授耗时三年撰写了《身体美学导论》。随着该书于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我们可以领略一种提升汉语学术的雄心: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身体美学普及性读物,而是展示了高屋建瓴的学术追求:使美学回到身体,并因而建构原创性的汉语美学体系、审美范式和理论视野。

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思想是身体的功能,人就是具有高级活动能力的身体。从这个角度看,“灵魂”或许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假设,不可能离开身体而凌虚蹈空;身体是审美独一无二的承担者、奠基者和负载者。离开身体,美学(感性学)就是空中楼阁。然而,迄今为止的主流美学都把精神活动归属为飘逸的灵魂,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物质属性的身体。于是,虚构的“灵魂”“承载”了人们各种各样的信仰,总是被青睐、被崇仰、被赞美。与此同时,身体则被视为卑贱的工具性存在,难以避免被践踏、被忽视、被损害的命运。

对于美学来说,这意味着无解的悖论:美学是感性学,其承担者却被当作超感性的存在,因此,它面临着致命的合法性危机。要克服这个吊诡的理论设置,美学就必须回到其起源和承担者。这就是能动的身体:身体是我们在世的基础,也是繁忙操作的劳动者;它组建出一系列关系网络(房屋、道路、田畦、城市等)而又居住于其中,体验自己的行动历程;当它静观自己创造的世界时,美感就会油然而生;身体的秘密就是美学的秘密;在自然科学、社会学、哲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秘密岂不是昭然若揭吗?

不过,身体是终有一死的短暂者。承认人就是身体,意味着面对巨大的挑战。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有关灵魂的言说更能安慰人心:肉身终将老去、死亡、消解,但灵魂却终将永生,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正因为此类思路的流行,灵魂的神话源远流长,有关它的言说盘根错节,形成了复杂的体系,支撑着主流信仰的大厦。只要这套神话依然支配芸芸众生,身体美学就难以深入人心。要立新,需破旧。

为了解构灵魂的神话,王晓华用大篇幅文字介绍了在哲学史上身体与灵魂的纠葛、争执、冲突,试图用身体-灵魂关系的演化史演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嬗变、理论突围和观念更迭。在分析灵魂理念的来龙去脉时,他拨乱反正地重申身体的重要性,力图使之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从而纠偏传统思想观念中颠倒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重新建构二十一世纪汉语思想体系下的身体美学理论范式。

这是一个宏大的理论规划,但又必须落到实处。在复杂的理论演绎过程中,王晓华以自己的博览群书、理性清澈和深入浅出,奠定了中国身体美学研究的精神底色和理论锐气。他阐明了身体的本体论地位,以无可辩驳的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知识,纵横捭阖地阐发了身体美学的内涵与外延:身体虽然脆弱、卑俗、短暂,却是一切审美观念、哲学思考、形而上意识形态的源头和起点,却是所有诗意美学的建构者、开拓者和引领者;沉重的肉身,产生了轻盈、美妙、玲珑的思想、诗意、美学、文化。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所有的身体都是宙斯,都是未经加冕的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不可忽略的尊严”。身体不是人类自我和走向宇宙的中介和桥梁,恰恰相反,它就是不可取代的自我和独立寒秋的个体性。广袤的大千世界是身体及其行为延伸和外化的结果,世界是身体运动超越性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诸如此类的论述,作者以无可辩驳的理论勇气恢复了身体在美学中的合法性地位。

这种立场最终具体化为一种学术研究风格的:博收约取,但不偏执;语锋才气逼人,又不乏商量和探讨的谦逊;看似独语,精神上却洋溢着沛然地气;无意逢迎大众读者,然而也不曲高和寡。中西合璧的文辞,体察灵魂的深邃与博达,传递生命体温与脉动的生动传神,使一部理论专著放射出别样的美丽。王晓华教授的语言清晰明澈、视野宽阔博大、情怀沛然而激情四射。经他讲述的思想和理论,沉重真实而又灵感袭人,读后倍感亲切自如而又受益匪浅。

从古今中外哲学家的理论阐述出发,观察不同时代对身体和灵魂的论述背后所隐含的人文理念、政治规训和劳动经验,审度当下的身体意象和审美旨趣,王晓华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身体美学建构,穿行于历史、哲学、审美、自然、现实之间,重申了身体美学的庄重品格。(作者为泰山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