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政社合作模式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1-16 15:47:12

摘要:公益创投因参与主体的角色限制而陷入责能困境,政社合作成为解决当前困境的突破口。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公益创投因参与主体的角色限制而陷入责能困境,政社合作成为解决当前困境的突破口。

1月14日,北京协作者理事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王思斌在北京协作者2017年会暨公益展望论坛上表示,每个社会团体的成长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新的模式强调合作、互补和共赢,通过理念、制度和技术创新,形成跨边界跨部门的合作模式,以更加有效地应对更加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实现更具柔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服务提供,推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形成巩固善治的格局。

据记者了解,2016年,北京市民政局将下设的事业单位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委托北京协作者作为第三方社会化管理运营,对全市4000多家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支持服务,不仅开启了北京乃至全国的社会组织创新管理之路,同时也开启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全新的合作关系之路。

从购买服务到社区共治

城乡社区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多年来,我国一直强调要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但是,社区处于资源分配的末端,直接拥有的资源有限,如何才能把社区这个平台做实?为此,政府开始探索由过去一味的购买服务向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模式转变。

“随着‘政社合作’和‘公共服务社会化’理念的深入,中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逐渐从街道到居委会的这种一元体制转变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由此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形成公共非营利伙伴关系。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的方式来寻找合作者,并通过正式合同来建立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时,在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任何单一的组织都难以独自应对社会变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合作。”北京协作者李涛主任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组织如果只局限于微观服务,而不改变环境,那么不仅无法改变困境人群的处境,服务的社会价值也将大大折扣。

据记者了解,北京协作者在服务中探索多方协作、共同参与的困境儿童社会工作救助服务模式,通过社工引领志愿者推动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发展,搭建公益参与平台,促进社会群体相互了解与接纳。比如,2016年,北京协作者承接中央财政、北京市福彩公益金和中社基金会支持的困境儿童救助服务项目,并与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民政部区划地名司、高盛中国、思科基金、国际救助儿童会、北京红爹之家志愿服务队等合作开展各类救助和公益活动,服务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

有利确立公益组织主体地位

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政府管理社会的合作伙伴和得力助手,这不光形成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更有利于确立公益组织在社会建设和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来看,我们拥有培育了30多年的市场,拥有了社区的服务资源,但是,我们的社会问题为什么依然严峻?因为,我们的社会公益没有发展起来。”李涛表示,以前,公益组织的价值更多是从道德层面来弘扬,而《慈善法》出台后,是一种法律上的肯定,它意味着公益组织在参与慈善公益建设方面、在社会建设和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承认。

在李涛看来,现在社会组织的专业功能发挥有限,并非社会组织无用,而是社会给与的尊重和支持不够,“‘弱者’并非没有力量,‘草根组织’并非仅靠热情,他们是有智慧有能力有热情的社会建设者,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尊严应该得到承认。”

据记者了解,社会组织的公开透明一直是公众热议的话题,过去一些社会组织往往因为透明度低被公众广泛诟病。机构自身也很苦恼,并不是机构不愿意公开透明,而是缺乏有效的透明渠道和公开指标,机构公开哪些、公开到哪一步算是公开透明,公开透明的底线在哪,这些问题都有待厘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