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新增信贷超12万亿创新高 货币政策将中性偏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1-14 00:08:2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全面揭晓,2016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65万亿元,同比多增9257亿元。这一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打破了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年度贷款投放纪录。2015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1.72万亿元,在当时同样创下历史新高。同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还有包括信托贷款在内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显示,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高于2013年高点的17.32万亿元。广义货币(M2)也创下新高,截至去年12月末,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但这一增速低于全年13%的目标。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M2增速放缓主要还是由于外汇占款减少,影响了基础货币投放,这背后是汇率预期的变化。但央行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基本上保证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从分项数据来看,2016年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了5.68万亿元,较2015年同一指标的数据增长了2.63万亿元。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点评称,“实体经济还在调整中,信贷增势快于实体经济发展势头,主要是因为房贷的推动。”
直到2016年前三季度,一些热点城市房价快速上涨,成交量猛增,带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猛增。2016年10月份以来,多地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但见效需要一定时间。
温彬指出,2016年10月份以来虽然对房地产进行了调控,但是有时滞效应,很多前期积累的房贷,银行要在年底前处理完。相信随着今年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地,房贷占新增贷款比重会逐步下降。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了4217亿元,虽然规模依然很大,但在新增信贷中占比已较前几月大幅回落至40.5%。
而在前三季度房地产“火爆”的带动下,2016年8月份开始的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出现了企稳向好的积极迹象。这一点,已经从12月份信贷数据中有着明显反映。通常,年末是银行贷款增长较为平缓的月份,但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04万亿元,同比多增4466亿元,远超市场预期。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6954亿元,在当月新增信贷中占比约67%。
对于2016年12月新增信贷意外放量的原因,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一是实体经济企稳后,企业的融资需求确实出现了回升,年末集中释放;二是12月债市大跌,融资成本高涨,债券融资显著减少,导致替代效应,资质较好的大企业纷纷延后或取消发债,转向信贷市场融资;三是年末部分企业出于美化报表的目的,集中进行债务置换出表,带来公司户短期贷款增长;四是部分地方政府为提高PPP等落地率,年末突击进行融资。
对于2017年的货币政策,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建议,择机调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适度对冲由MLF即中期借贷便利和PSL即抵押补充贷款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进行合理有效的切换。但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2017年不会降利率,如果说2016年是中性偏松,那么2017年就是中性偏紧,用来防止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
刘东亮认为,实体经济企稳及融资的阶段性恢复,为央行去金融杠杆营造了相对从容的环境,资金面近期大概率仍会维持紧平衡。他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中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