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助力智障者康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这是一群特殊的天使,他们习惯了沉默和被人忽略,如今,教育戏剧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带入学校,以期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帮助心智障碍者学习与康复,这是对特教的一种改革和创新。
2017年1月4日下午,“教育戏剧在特教领域应用成果汇报暨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市平谷区特殊教育学校举行,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张宝林宣布“追光计划”正式启动。
增强社会融合度
汇报演出现场,十几位平谷特教学校的学生展示了他们三个月来在语文、数学课堂上通过接受教育戏剧方式获得的知识和变化。尽管表演动作略显笨拙,但朗诵基本流畅,较为准确地诠释了想要表达的意境。
据记者了解,“追光计划”是由北京虹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指鹿文化”发挥自身优势,从2016年年初开始联手北京市平谷区特教中心开发的一个项目,旨在将教育戏剧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以特教学校为基础,向家庭、社区等社会领域推广,以期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帮助心智障碍者学习与康复,增强他们融入社会和参与就业的能力。
本着这一目的,平谷区特殊教育学校与指鹿文化于2016年年初开始,尝试将教育戏剧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
平谷特教学校张晓成校长表示,参加教育戏剧课程的孩子明显对于场景化、故事化的教学方式更为接受,他们乐于参与到这种趣味性的游戏挑战或角色扮演中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获取文化知识或了解抽象内容。
同时,张晓成表示,将教育戏剧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带入学校,这是对特教的一种改革和创新,“这一实验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明显感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而且这种课堂教育是综合的,即使数学课,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有了与社会沟通的体验,这些知识积累有利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就业。”
优化基础教育结构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我国心智障碍儿童教育获得较大进步,但仍存在改进空间。
“教育戏剧的形式引入中国较晚,但随着国内素质教育的开展,教育戏剧的形式也逐渐开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和手段,被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所接受并运用到实践中。”指鹿文化创始人黄訸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实践证明,教育戏剧的应用效果最突出的是幼儿教育领域,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形式,教育戏剧对于儿童的价值观树立、知识获取、心智健康等各方面均有明显益处。
如何从幼儿教育阶段开始,就让这部分人群接受到正确、适当的教育,从而在成年后能够真正融入社会,是特殊教育工作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希望指鹿文化与北京平谷特教将这一有益的公益实践继续坚持下去,不断创新,也希望全社会给予关心和支持,将教育戏剧的理论体系与国内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这种创新方式不断完善和提高,形成一套适合智障者教育的科学教学方案,让更多的心智障碍者受益。
与会者在座谈中表示,将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运用于特殊教育这一探索和取得的初步成果值得肯定。
谈到此次汇报演出,黄訸对记者表示:“我们此次项目实践的终点,并不是一套针对特教学校学生的教学计划,而是一种针对教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以特教学校为基础,向家庭、社区等社会领域推广。未来,我们期待能够通过自身专业性,优化基础教育结构,将教育戏剧更好地应用于国内特殊教育以及幼教领域,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