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范剑平:货币宽松换来改革时间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2-09 20:48:1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央行把货币政策数量宽松和价格宽松发挥到了极致。”12月6日,在第一届优选财经论坛,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发表了题为《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调控政策展望》的报告,他指出货币宽松只能换来改革的时间,并不会自动带来经济复苏。他认为,当下的难题是资金过剩,技术短缺,人口老龄化成为主要问题所在。
资金过剩的具体表现在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中国金融业虚胖。从2005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不断上升,2008年超过日本,2013年超过了美国,2015年达到8.5%,2016年上半年则达到了9.2%。只占就业人数0.7%的金融业,其人均收益要比其他行业高约12倍。
目前,我国金融业基本只服务于国内,然而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9%,而且还在继续上升。如果以金融业在GDP中的占比来衡量一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的话,那么我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显然是过度了。
资金过剩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我国的货币政策刺激效果越来越弱。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比去年同期低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6.54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比去年同期高9.9个百分点;M1增速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企业活期存款大量增加。
其次,技术短缺,科研支出不达标。众所周知,企业科技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驱动的重要指标,2010年为1.75%,没有实现十一五达到2%的目标。2015年为2.1%,没有实现十二五达到2.2%的目标。十三五要实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至2020年)确定的2.5%的目标任重道远。范剑平认为,只有增加研发投资才能换来未来的制造业投资回升。
最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使得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转折变化。数据显示,“90后”人口比“80”后少23.24%,“00”后比“80”后少35.96%。
2015年城市化率仅56.1%,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却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568万的新情况,没有城市户口社保的归属感和高房价,使不少农民工50岁出头就“告老还乡”。
2015年减少487万人,累计减少了1447万。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11年达到峰值,占总人口比重从2011年74.5%下降到2015年66.3%。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3.2%,农民工工资年均增长13.5%,高于同期劳动生产率(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1.1%的水平。
范剑平认为,开发人口质量红利大有可为。
此外,范剑平认为,还须坚定不稳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范剑平进一步强调,要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