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成长型企业转型创新 姚景源:新经济是稳中求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2-09 11:45:3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创业的机会,就看你的梦想是什么。作为企业家不能靠政策吃饭,一定得靠自己,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宏在聚商圈集团主办、《财经》和《21世纪商业评论》联办的聚·变企业转型创新高峰说,现在很多重复性的工作,逐渐被新的技术所代替,技术的革新人是挡不住的。
“技术对整个中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它会让每一家公司生产率提高,做很多以前想象不到的事情。”陈宏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我们现在必须创新和转型升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而研究转型升级就是研究中国经济最根本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也在上述高峰论坛上表示,在新常态下,要做好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在此过程中只要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推进,就可以走进更新、更高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姚景源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指出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到底有没有底?就平均速度来讲,我们不应该低于6.5%。”姚景源说,“速度回落它给我们带来很多困难,但速度回落并不影响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面对新经济姚景源用四个字概括:稳中求进。其中,“稳”就是下行的趋势稳住,“进”就是转型升级、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
“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已由过去那种规模、速度扩张、粗放增长,转到以转型升级、质量效益、健康增长的新阶段。”姚景源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其他国家的经济由粗放到集约,增长速度都会有所回落,因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以往有所回落,也很正常。
在新经济条件下,“为了促进新技术新模式的转化和落地,企业必须转型创新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转型升级创业导师、国际华人企业咨询顾问艾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提及新经济的内涵时,聚商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晓芳表示:“在新经济的浪潮中,让我们一起聚合力量,蜕变重生,过去是以工业为主,今天以转型服务业为主导。”
而富鼎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天津)有限公司总裁王启富则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他说:“房地产未来还有20年很好的发展机遇,这也是中国城市化带来的机会。房地产进入金融化,房地产是金融的分支,资本的属性越来越明显,房地产就是金融,金融的企业基本上也都参与房地产,比如万科就是个例子,资本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提及互联网如何与金融更好地结合时,网信金融CEO盛佳说:“实际上金融对于产业来说还是有很多的价值,本质上来说是帮助企业更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能够在企业最需要有的时候不光是资金,在最需要资源的时候,以一个比较合适的价格和很高的效率去提供给企业,这个是整合产业金融最大的意义。”
陈宏说,消费要升级还是很难的,因为目前还面临很多壁垒,如互联网对医疗的改造就会面临很多问题。
企业转型创新之路
企业转型创新之路如何走?聚商圈创始人王晓芳分享了聚商圈的转型创新之路。王晓芳说,聚商圈存在的理由只有一条,为客户创造价值。聚商圈立志做新经济时代第一产融生态圈,从1.0升级到今天的3.0,搭建了商学、商机、资本和财富四大平台。
陈宏则认为,有没有一个商业模式让你持续赚钱很关键。“做互联网这些人,十年间经历了很多变化,新的互联网经济产生以后,实际上对整个中国的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宏说,现在大家越来越希望看到你有没有一个商业模式让你持续的赚钱,这个非常重要。
“回到商业本质,无论是‘互联网+’,或者‘+互联网’,还是跟投资人回答一个问题:你的持续盈利模式是什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王岑表示,“专注一两个细分行业扎深,投资没有早晚期,俗极则雅,不起眼的小东西更有价值,投资最后还是投人。好的企业家,应该给他足够多的钱,甚至希望A轮投了之后把B轮也锁死。”
在线教育平台沪江创始人伏彩瑞分享了他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从在校期间创办BBS起步,到如今成为互联网教育领域雄霸一方的“独角兽”。“好企业都是长出来的,因为拔苗助长会为未来留坑。”伏彩瑞说。
“如果你不转型你就活不下去的,只要转型中你把这个当成超车弯道。如阿里巴巴从一个人人都看不上的B2B生意,2003年长出了淘宝,在淘宝生态下长出了支付宝,支付宝顺便长成了蚂蚁金服。其实互联网企业真正的平台企业是在解决用户需求之上,倒逼自己成长,进而成为一个平台生态。”伏彩瑞说。
青岛红领集团副总裁柳屹立表示:“作为一家传统的服装行业,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困境求变,自主摸索出‘互联网+服装定制’的发展路径,重新定义了新经济时代的组织形态,成为工业4.0时代的工业化定制的标杆和供给侧改革的典型企业。”柳屹立说,企业家应该去做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不要在红海当中厮杀,一定要思考怎样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