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汽车共享 改写未来

作者:翟亚男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1-18 23:27:48

摘要:新兴的共享市场让一批跨国车企看到新的商机,全球大型汽车企业与叫车及交通服务初创型企业的一系列合作,正在改写未来个人交通的竞争版图。

汽车共享 改写未来

华夏时报 翟亚男

当下,随着分时租赁、拼车、网约车、专车等热词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共享出行渐渐刷新了人们对传统出行方式的认知,成为现在最常见、能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用车需求的一种出行方式。

新兴的共享市场让一批跨国车企看到新的商机,全球大型汽车企业与叫车及交通服务初创型企业的一系列合作,正在改写未来个人交通的竞争版图。

争相布局

谈到共享,滴滴、易到用车、Uber、Zipcar、Airbnb等等走在分享与共享时代前沿的先驱们,早已经在大家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和汽车共享经济融合,争相在这一领域投资加码。

10月31日,丰田宣布投资美国汽车共享公司Getaround,是为应对新兴交通创业公司的挑战而迈出的重要一步。5个月前,丰田汽车刚刚投资汽车共享服务商Uber。通过这项合作,汽车购买者可以从丰田金融服务公司租赁汽车,并可以通过为Uber服务来支付汽车费用。双方还将联合开发服务于Uber司机的车内应用、设立面对Uber司机的汽车销售项目,以及共享双方的调研成果等。

与此同时,大众汽车也宣布向Uber的竞争者Gett进行总额3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计划通过这笔投资进军汽车共享服务市场。更早些时候,通用汽车推出了车辆共享服务品牌Maven,为用户提供汽车的分时租赁业务。此外,通用汽车还宣布5亿美元投资Uber在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Lyft,并与之建立长期战略联盟,双方将在美国联合建立自动驾驶汽车综合网络,为用户提供专车服务。

德系豪华品牌三强自然不甘落后。奥迪去年在美国推出了自己的汽车共享计划Audi On Demand。宝马集团模仿其欧洲“Drive Now”汽车共享服务,在北美推出了“Reach Now”汽车共享服务项目,驾驶员可通过手机软件注册申请使用共享服务车辆。而在今年4月15日,奔驰的汽车共享服务项目“即行car2go”已在重庆上线,400辆奔驰smart fortwo投入使用。此外,福特在伦敦为市民推出了名为“Go Drive”单程租车服务。而在国内,吉利也投资组建了自己的曹操专车。

无独有偶,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不久前在蓝图中如此描绘公司发展前景:只要点击一下Tesla手机APP,就能将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加入Tesla的共享服务车队。这项服务能赚到的收入将在极大程度上抵消每月的购车贷款费用。这种变革的趋势更大程度地反映在不久前发布的乐视全球首座生态汽车超级工厂以及所衍生的汽车生态小镇中,其所用汽车的100%为网约车和分时租赁。

投石问路

眼下,打车应用平台已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滴滴、Uber的爆发式增长,已经宣告了汽车共享风口的到来,以汽车共享为代表的替代出行方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大肆兴起。有业界人士分析称,长期来看,叫车服务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汽车共享概念,从而放弃自己购买汽车。正如滴滴CEO程维在一次演讲中提道:“再过10年,买一辆车,就像如今买一匹马一样奇怪。”对于车企来说,这样的结论无疑十分刺耳。如果个人的出行代步刚需被统筹成少数消费,车企单纯依靠销量和租赁业务的盈利模式,都将被大打折扣。

实际上,与打车应用平台合作,传统车企可以高效转化销售数据——它们一直在为Uber、Lyft等打车应用平台提供购车折扣。Uber在5月25日称,截至2015年底,各车企提供的折扣为其全球司机购车节省逾2000万美元;全球逾5万人使用Uber的购车折扣项目,购买或租赁了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汽车。对于与Uber的合作,丰田高管友山茂树称,“汽车共享在未来的汽车行业发展中有着巨大潜力,通过与Uber的合作,我们将面向客户开发出更加安全、便利和具有吸引力的出行服务。”

车企逐渐意识到,他们可以将打车软件、短期租车公司及其背后的汽车共享公司变成自己的长期稳定客户。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车企与他们合作后,可以让消费者们接触到他们原本不会关注的汽车品牌,在建立起良好关系后,汽车企业自己的车型、尤其是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将拥有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换句话说,汽车厂商能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

汽车行业评论员钟师认为,对于丰田这样的传统车企来说,促进销量仅仅是合作的次要原因,更深层的考虑是通过Uber平台深入了解消费者打车行为,如果能够通过资本介入打车应用平台的方式,从而获得与客户直接交换信息的途径,对于车企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丰田的精明之处在于,对于陌生的情况它总能投石问路,采取合作的方式介入,通过贴身学习边观察边摸底,同时制定自己的策略。”钟师表示。

汽车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不管是主动应对还是被动变革,都是传统车企无法拒绝的现实。全民共享经济时代渐渐来临,未来出行方式必将被重新构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