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或因入篮而改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0-25 12:25:04
张茉楠
人民币“入篮”不仅成为加快中国金融体系全面开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势必在多方面影响全球SDR机制的运作机制,对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民币SDR评估
从一定意义上讲,加入SDR等同IMF正式为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背书。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IMF创设了特别提款权(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SDR(特别提款权)是IMF所创设的一种辅助的国际储备资产,是由IMF所担保的,SDR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是对国际货币影响力一种表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隔5年对SDR进行一次评估。按照标准,SDR篮子的组成货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货币篮子必须是IMF参加国或货币联盟所发行的货币,该经济体在篮子生效日前1年的前5年考察期内是全球4个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地之一,符合“主要交易国”标准;二是“使用自由”标准,即货币在国际交易支付中广泛使用并在主要外汇市场中广泛交易,该货币为《基金协定》第30条第f款规定的“自由使用货币”。
就第一个条件而言,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第五大服务出口国,两者加总稳居全球第三大商品和服务出口国地位,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欧元和美元),早就符合条件。核心症结在于第二条标准,即加入符合IMF规定项下的自由使用标准,也就是要广泛用于国际支付及在主要外汇市场上广泛交易的程度。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跨境存款增长迅速。据央行统计,截至2016年6月末,中国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33257亿元人民币。2015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12.10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重达28.7%。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5年12月,人民币是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
中国银行发布的跨境人民币指数报告指出,欧洲与中国大陆的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量快速增长,英国、德国、卢森堡、法国实际收付量同比翻番,占中国大陆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量的8%。2014年以来,中国已经与英国、德国、卢森堡、法国、瑞士分别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形成了“五足鼎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格局。一个覆盖欧洲的人民币货币互换网络正在形成。
倒逼SDR改革
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自由浮动汇率、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四位一体”相辅相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直是阻碍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增强货币自主权的关键因素。早在1994年中国就开启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进行汇率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日波幅限定为千分之三。此后,2007年、2012年、2014年持续将波幅扩大至2%。近两年以来,货币当局进一步完善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完善相关IMF提出的相关技术要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进口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必需的资源、原材料。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境外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机会扩大风险低、收益稳的国际并购,有序放宽境内机构和个人对外证券投资的限制。积极完善金融风控机制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为人民币入篮奠定了基础。
根据渣打银行测算,人民币加入SDR,未来全球至少有1万亿美元国际储备将转为以人民币存储,这将可以更好地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同时,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将会增强SDR货币篮子的代表性,也对稳定世界金融局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中国自身而言,纳入SDR并非是最终目标,借此加入SDR之际则又是一次倒逼其内部改革的过程,为中国对外开放和提供了一个新的催化剂。
本质而言,人民币若要充分执行计价、结算和储备等国际货币职能,继续提升人民币作为金融交易货币的吸引力,未来汇率利率市场化、资本开放等基础性制度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作为新入篮的储备货币,全球央行对于增加人民币储备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中国也正积极寻求扩大SDR的使用,包括发行以SDR计价的债券。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以及国债收益率相比发达国家仍然是比较高的,这就意味着中国资产对于全球资金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如果SDR债券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人民币在金融结算中的使用也会相应增加,倘若人民币汇改与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得以顺利推进,市场主导的力量将逐渐提升,汇率弹性将进一步加强,继续提高金融市场市场深度和活跃度。受此影响,各类人民币国际贷款,国际债券,以及贸易融资都会快速发展,从而也带动包括香港在内的全球离岸市场进一步活跃。
从发展趋势看,这也意味着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可能由跨境贸易结算推动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而转向更多通过计价和储备货币驱动国际化路径转型。(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