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油股份涉嫌违规遭立案调查 因担保卷入实控人借贷纠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许金民 成都报道
油价低迷持续冲击油服行业,已让部分企业“改朝换代”,尚未易主的则状况频出。
近日,准油股份(002207.SZ)在深交所披露接到一份律师函,注册在北京的一家艺术投资企业嘉诚中泰,要求公司在5天内偿还约2.35亿元借款本金,并须支付高额罚息。
在律师函中,嘉诚中泰承认借款人并非准油股份,而是他们的实际控制人秦勇,但上市公司为此作了担保。
准油股份方面却回应,他们对担保一事并不知情,也未签署过《担保合同》。
事情陷入僵局,官司便不可避免。10月18日,准油股份迅即被嘉诚中泰告上法庭,公司还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上市公司拒认作过担保
准油股份卷入的这起担保纠纷,情节像足了一部悬疑类型的电影。
按照嘉诚中泰方面给出的说法,他们与秦勇签订《借款合同》、与准油股份签署《担保合同》的时间皆是2015年9月15日,借款金额为2.35亿元,期限三个月。
隔天(9月16日),借款双方又签署了一份《补充协议》,将借款期限缩短为两个月,并约定逾期将收取罚息。
短短两个月很快过去,2015年11月17日,合同期限届满,秦勇却并没有还款。
嘉诚中泰方面似乎也不着急,直到当年12月2日,他们才发出《债务催收通知书》,要求对方还钱。12月3日,秦勇确认收到了通知书,并未履约。
大约过了一年,《债务催收通知书》变成了《律师函》,被要求还款的对象则由秦勇换成了准油股份。
突然被要求偿还一项巨额借款,准油股份直言感到有些错愕。
在公告中,他们透露做了四方核实工作,第一方便是债权人嘉诚中泰。
准油股份曾按照《律师函》中所留电话致电联络嘉诚中泰,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随后,他们便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了这家公司的注册地址,并派专人前往北京门头沟拜访;离奇的是,居然没有找到。
与债权人联络无果,准油股份转而向嘉诚中泰委托的律师事务所发函,他们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合同》或《担保协议》的文本复印件,遭到拒绝。
四处碰壁之后,准油股份能做的就只剩下内部核查。
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必须经由董事会、股东大会批准。准油股份查实后却说,2015年初至今,公司从来没有为这次担保开过会,也没有看到印章使用记录。
《担保合同》不在公司,会不会在实际控制人秦勇处?几经周折,秦勇终于回函:“本人手中并无此份保证合同。”
需要说明的是,秦勇是准油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之前他还是董事长;今年1月,这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换届选举,其董事长职位现已被张光华取代。
实际控制人麻烦缠身
作为上市公司曾经的法人代表,秦勇称自己手上没有《担保合同》,却未否认曾向嘉诚中泰进行过借贷。
事实上,目前秦勇已经债台高筑,其债主不仅仅是嘉诚中泰一家,借贷金额亦非只有2.35亿元。
准油股份就曾披露,秦勇及受其控制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创越集团,已先后卷入多宗借款合同、股权转让纠纷,提告方既有个人、也有公司,涉及金额皆超过千万元,总额难以估算。
对于这些诉讼,秦勇及创越集团倒也配合,大多承诺将于今年8月31日偿还本金或利息。8月31日早已过去,这些借款是否已悉数还清?
10月20日,《华夏时报》记者曾致电准油股份方面询问,但电话无人接听。
未得到准油股份的回应,答案不难找寻。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目前,秦勇及创越集团所持上市公司股份1547.83万股、4026万股,已悉数被司法冻结及司法轮候冻结。
另外,创越集团本须支付给准油股份的1033.68万元增发违约金,也是一拖再拖。
这些违约金从何而来?原来,2014年准油股份曾推出一份定向增发方案,公司计划募资约2.07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创越集团曾承诺出资全额认购,未料增发批文下发之后,他们却宣布退出,此举导致上市公司再融资失败。
创越集团公然违约,按照合同规定,必须对准油股份进行补偿。
起初,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支付最后期限为2016年6月29日,经过两次延期后,现已更改为2016年12月31日。
“准油股份或已习惯被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放鸽子’,这已不是第一次。”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分析师笑着指出。
为响应中国证监会号召,去年7月秦勇及创越集团曾透露,未来半年,他们计划耗资约1亿元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然而,今年3月他们又宣布放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