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矛盾最严峻的首都终于“松口”了 成为北京人,路有多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北京人儿”?在北京工作多年的耿燕心中充满迷茫。
8月11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显示,成为一个北京人,仅需要四项资格:持有北京居住证、不到退休年龄、连续缴纳了7年社保、没有刑事犯罪记录。
不过,简单的规则之下,隐藏的却是高门槛。按照试行办法计算,加分项目不多的耿燕最多可得85.5分。而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素芳对媒体举的例子中,随随便便就是102分。
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积分落户政策上,1分的差距不仅是一年的时光,更是数以万计的人数差别,残酷程度不亚于高考。更残酷的是,这条录取分数线,将根据情况每年变化。
“积分落户政策实行‘总量控制+自愿申请’,因此将根据每年实际申请人员规模情况,结合年度人口调控目标要求,通过综合测算统筹研究划定落户分值,并向社会公布。因每年的申请情况会有变化,落户分值和落户规模可能会有所不同。”李素芳介绍。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北京的人口矛盾在全国最为严峻,在北京控人政策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其积分落户的门槛会比其他城市更高,惠及的人群有限。
“北京人”的门槛
去年12月,北京市发布了积分落户政策的征求意见稿,很多详细指标引发了市民讨论。当时,多条内容存在异议,例如对积分落户人员有45岁年龄限制;居住地和就业地从其他区域转移到城六区内,需要最高减12分等。
而在已经发布的试行办法中,记者发现,“45岁”的年龄限制消失了,改成了“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而这无疑扩大了申请人群的范围。
“看到征求意见稿的时候还觉得,这是一个最不人性化的条款,因为很多中年人恰好在这个年龄段才有申请的能力和条件,如果按照45岁来控制的话,即便我其他条件都满足,也已经过了申请年龄。”8月12日,一就职于某IT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龄放宽后,他将尝试去申请积分落户。
事实上,按照已经实行积分落户的上海、广州模式来看,门槛仍然是落户大城市最主要的障碍。比如,在广州的积分落户政策里,学历和政府奖励的分值被认为过高,而社保等要素的分值被认为过低,对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广州市的户口依然高不可攀。而在上海,学士、硕士和博士能够分别获得90、100、110分。上海规定积分满120分可以申请上海居住证,同时,持证人年龄在56-60周岁,积5分;年龄每减少1岁,积分增加2分,这意味着,博士毕业生在上海很容易就能取得上海户籍,而北京就要难得多。
此次确定的北京落户政策整体框架概括为“4+2+7”,即4个资格条件:符合持有北京市居住证、法定退休年龄以下、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7年、无刑事犯罪记录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积分;2项基础指标:在京稳定就业和居住情况;7项导向指标:包括教育背景、职住区域、创新创业能力、纳税、年龄、荣誉表彰、守法记录等方面。每项指标赋予一定分值,总积分达到规定分值的申请人,可申请办理北京市常住户口。
从上述政策来看,加分项或成为拉开分数差距的主要因素。
“北京市的政策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的宽严把握。对资格条件年龄规定退休年龄以下均可申请积分,与其他特大城市相比,适当扩大了可参加积分的人群范围;关于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的要求,既与国家对大城市落户缴纳社保不少于5年的要求相衔接,也参考了外省市的做法。二是积分指标体系设计相对简化,与外省市相比,本市积分指标数量相对较少,一共9个积分指标,便于操作。三是积分分值上采取小分值设计,注重把握不同指标间的分值匹配关系。”李素芳表示。
不过,究竟多少分可以落户,目前还是未知数,业内人士认为,分数或不会固定一个数,而是会上下浮动。
北京市社科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晓壮表示,由于北京的控人政策,按照2015年常住人口2170万计算,“十三五”期间,北京每年新增常住人口不能超过26万人。在二孩、毕业落户、投靠落户、调干或调工等途径的挤压下,每年估计得到指标的不超过1万人。这也和上海目前的状况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与征求意见稿相比,试行办法已将绝大多数减分的内容去掉,只留有“每条行政拘留记录减分”和涉税违法减分两项内容;疏解行业就业、迁入城六区居住和就业、企业信用记录等重大减分项也被去除,也就是说,很多条款内容从“逆势减分”变成了“顺势加分”。
在人口问题专家、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黄文政看来,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一方面要控制人口规模,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常住外来人口的落户诉求,因此积分落户无疑给了外来常住人口一个成为北京人的“出口”。“条件虽然高,但相比较而言,也算是一个微小的进步。”黄文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北京户口吸引力降低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不仅涉及人口服务管理的诸多方面,还关系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许多重大问题。从北京的人口工作来看,未来一段时期,主要面临人口规模调控和布局调整双重任务。
其实,早在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之后,北京市就组织成立了积分落户政策起草小组,配合居住证立法工作,对北京建立实施积分落户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科技贡献、专业技能、在京时间等指标为考核项,计算非京籍人才的“积分”。
“这是北京根据首都功能定位以及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一方面要严控人口增长,在这个目标下来设定积分落户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功能的规划、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设施外移等手段,进行相关人口疏散。”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党俊武说。
事实上,在产业向外转移、人口向外疏散的背景下,“北京户口”的吸引力似乎也在逐渐退去。
按照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未来5年要严格控制北京人口规模,到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将控制在2300万以内,而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也就是说,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和石景山的人口将不增反降,预计将减少近200万人。
同时,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北京将疏解一批教育医疗项目,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周边区域辐射。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北京疏解部分公共服务功能,扩大区域医疗教育合作,将有效缓解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的矛盾。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召开的京津冀协调小组会议上要求,三地的社会保障一体化方面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要进一步强力推进。我觉得随着工作的推进,关于异地医保的问题、养老的问题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据我了解,现在养老方面我们也已经开展了一些合作。”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崇勇对媒体表示。
据杨崇勇透露,在财税、投资、金融、社保、人口等多方面,也将逐渐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
“京津冀三地在社会保障方面确实存在差距,如果不缩小这种差距,会出现人口向福利水平高的地方迁移,不但可能无法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从而减轻北京人口压力,反而会加剧目前的形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