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国高管年薪华尔街化与垄断化合二为一

作者:叶檀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6-26 20:37:31

摘要:中国高管年薪华尔街化与垄断化合二为一


 

叶檀 知名财经评论家

   国有企业高管年薪成为众矢之的数年以后,总算有系统性的制约政策将要出台。据披露,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与2009年国有企业高管年薪有关的政策文件,预计将于今年七八月间颁布执行。
    这是部委年初的工作安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牵头拟订的薪酬管理制度,新规定内容涉及国企负责人的薪酬结构、薪酬制度、基本年薪、绩效年薪、补充保险、职务消费规范方式以及监管体制等各个方面。其重点在于奠定我国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总体框架,以及薪酬水平的大体区间,对于高管与社会平均薪酬水准、企业内部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可能做出严格规定。
    现状是,六七个部门管不住国企高管薪酬。国有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有财政部、银监会、央行的监督之眼共同盯着,其他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标准由国资委制定,如果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证监会还能过问。不仅如此,由于大型国企高管兼有官员身份,还受到党纪政纪的约束。
    国企高管年薪屡受诟病,人们质疑的主要是两点,一是高管普遍高薪是否合理?二是如此高薪是不是国企高管的业绩所得?前一个问题质疑的是目前的薪酬制度不能筛选出好的职业经理人,后一个问题针对的是垄断国企的高薪并非竞争所得。国资委、财政部等部门出台许多政策,试图将薪酬与业绩挂钩,建立正确的薪酬激励机制,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机制从未真正建立。
    中国国企高管的垄断薪酬与美国华尔街式的霸王薪酬结合到了一起。
    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华尔街式的高管贪婪令人吃惊,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危机爆发之前,没有什么人、什么机构能抑制华尔街银行家的大胃,一切在薪酬激励的机制下实行,但实际上,公司内部人士、公司高管已经因为专业霸权、经理人霸权,成为与投资者对立的、不受约束的一个群体。
    中国上市公司不遑多让。看看百强上市公司高管报酬,继前年度的大幅度上升趋势之后,2007-2008年度进一步呈现了超大幅度的跃升趋势。在全体高管人数增长18.63%的情况下,全体高管成员(包括董事和监事)的报酬总额增长幅度高达111.23%。
    从人均报酬水平来看,该年度全体高管成员的人均报酬水平为58.39万元,比上年度的36.08万元增长了61.83%。全体董事会成员的平均报酬水平为46.92万元,比上一年度的27.03万元增长了73.58%。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执行董事,该年度执行董事人均报酬为177.01万元,比上年度的88.95万元增长了近一倍。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的人均报酬水平也都出现很高幅度的增长,分别为32.87%和31.82%。
    这就是上市公司的华尔街式的贪婪,他们比华尔街做得极致,因为他们受到的约束更加软。马明哲因此成为中国华尔街式贪婪的代表人物。
    表面上,国企薪酬与业绩挂钩。从2003年开始,国资委加强对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将薪酬制度与业绩考核挂钩,从年薪制、业绩奖励的推行,再到股权和养老金计划等长期激励的试点,国企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步步向市场之路挺进。但由于预定的改革路线没有能够让国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国企高管还是官员式的选拔、考核、任免制,大型国企还在靠垄断红利,所谓市场化就是一句空谈,所谓薪酬的市场激励机制,不过是国企高管低能高薪的遮羞布。国企薪酬改革没有让国企高管薪酬脱离民众的关注焦点,反而激化了矛盾,本身就说明目前的改革没有改到根子上。
    从大众视角来看,正因为国企高管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天差地别,中海油傅成玉等国企高管的高薪格外可怕。从账面上来看,目前降薪的国企高管的收入并不高,与职工收入差距亦不明显。但“还有很多隐形的收入,诸如奖金、其他费用等并不在账面体现。降低幅度可能对高管工资收入没有很大影响”。财政部制定的职工薪酬包括工资、资金、福利、期权等,一些公司为了规避舆论监督有意缩小口径,将福利、期权等排除在外,当然更不包括职务消费等灰色收入。如果将所有项目包含在内,公司高管的薪酬将远远超过媒体的统计。
    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上市的国企高管按理应该受到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薪酬委员会的共同监督,国资委一度把国企上市与健全的董事会制度、建立外部董事与独董当做约束内部人控制的法宝。事实证明,这种设想只是一厢情愿的美梦,薪酬委员会、独董等等不过是橡皮图章。曾多次参加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国都证券范国平认为,高管薪酬形式上都通过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但实际上中小股东没有真正的决定权,实际上变成了管理人自定薪酬,能定多高定多高。对于国企来说,决定权仍然在大股东各级国资委,管理上并不完善。
    国资委的业绩考核也是橡皮图章吗?客观地说,各国企对于国资委这个婆婆还是非常害怕的。表面上看,国企高管薪酬与业绩挂钩,高管薪酬与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净利润指标都显著相关。2007年,国有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均值是民营公司的5倍多,约58%的收入增长速度也高于民营公司的20%。面对下属千差万别的企业,长袖善舞的国资委同样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他们无法建立客观公正的数据,由独立的统计机构一一统计各公司成本,更无法随时进行审计,大多数时候,还是要由下属公司上报数据,准确性就得打个大折扣。
    而且,国资委只管理100多家央企负责人的薪酬,不包含集团公司下面的二、三级央企,国资委只管集团公司高管,二、三级企业是由董事会等决策,很可能出现子公司薪酬高于母公司的情况。
    民众在意的是,中石油与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成本究竟有多少?他们的好业绩究竟有多少是靠政策、靠排挤竞争对手、靠游说上级主管部门提价得到?即将出台的薪酬机制能否打破美国式华尔街薪酬与中国式垄断薪酬的二合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叶檀
叶檀

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每日经济新闻》主笔、《解放日报》经济评论员,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在《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财经国家周刊》、FT中文网等多家媒体开辟财经评论专栏;曾获《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领袖、中国证券市场20年回顾与展望论坛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奖;财经大V频道创始成员。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