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捧奥巴马上位,为么不能阻止脱欧
赵灵敏
英国公投脱欧,这一结果不但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也让英国的年轻人很失望,他们感觉被“享受过免费教育和高社会流动性,有着丰厚退休金”的父辈和祖父辈剥夺了在欧盟另27国居住和工作的机会,更有人感叹,“我祖父母对外国人的恨,超过了对我的爱。”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根据民调机构YouGov的调查,在这次脱欧公投中支持留欧者,30岁到34岁占61%,25岁到29岁的比率为64%,18岁到24岁更高达72%。而44岁为一大分界点,45岁以上、年纪越长者,越倾向支持英国脱欧,其中50岁到64岁的比率为56%。
可以说,英国脱欧公投体现了英国社会的代际分化,年轻人更享受欧盟一体化带来的工作、生活上的便利,年长者则更认可国家主权、独立等抽象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年长者支持的脱欧最终压倒了年轻一代钟意的留欧,这颠覆了这几年国际政治中被一再强调的一个迷思: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只有获得年轻人支持的候选人才能顺利当选。事实上,不仅英国脱欧公投,2016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参选人桑德斯的功败垂成,同样对这种论述形成了挑战。桑德斯在青年人中的支持率不亚于当年的奥巴马,但在初选中还是败给了希拉里。
年轻人是选举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判断最早来自于奥巴马的成功案例。奥巴马在当选总统前连一届参议员都没当完,政治经验和知名度都乏善可陈,却能在2008年大选中接连击败希拉里、麦凯恩等重量级政治人物,其秘诀被公认为是唤醒了那些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年轻人。奥巴马一声“改变”,让他们热血沸腾,挨家挨户敲门拉票,激情无比。在获胜后的演说中,奥巴马承认了这一点:“我们的竞选从年轻人身上汲取了力量,他们拒绝了有关他们这一代人漠不关心的神话。”选后的民意调查也显示,在18——29岁的人当中,奥巴马赢得了2/3选票,麦凯恩只有32%。此外,年轻人在全体选民中的投票比例上升到了18%。30——44岁的比例为29%;与之相对应,45——64岁的比例是37%;65岁以上的是16%。显然,奥巴马把一代对政治冷感、缄口不语的年轻人改造成了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从而取得了成功。
自此,各国政客开始在选举时争相讨好年轻人,其政纲和选举策略一改过往的四平八稳,开始大幅向年轻人喜欢的“酷炫”风格靠拢。这种做法有跟风和效仿的成分,但也确实有其合理性,这是因为伴随着2004年之后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出现,社交媒体开始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领的中心,而90后年轻人恰恰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和了解程度是其他代际的人无法比拟的。因此,某种程度上玩转年轻人就能玩转社交媒体。奥巴马仪表堂堂,辩才无碍,深具明星气质,自然有吸引年轻人的地方,而且他利用互联网的手段也很高明,电子邮件、短信、网上捐款、YouTube视频、Facebook、视频游戏广告,无所不用其极。就如同罗斯福是第一个“广播总统”、肯尼迪是第一个“电视总统”,奥巴马堪称第一个“网络总统”。
成败俱萧何
近年来很多国家的政治都出现了严重的分化,选举和公投的结果往往都咬得很紧,当选者和败选者的得票率之差很小。在美国,近年来无论是小布什对阵戈尔、克里,还是奥巴马对阵麦凯恩、罗姆尼,都打得难解难分,不到最后时刻无法断定谁一定会胜选,各种民意调查也是意见分殊,甚至南辕北辙。2001年小布什和戈尔之间的对决,两人的差距更是小到需要最高法院来裁决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18岁左右、第一次拥有投票权的“首投族”就成了重点拉拢的对象,他们的向背往往能决定选举结果。
而年轻人因为其过分求新和求变的心理,加上对不公不义更为敏感,更容易有拍案而起的冲动,往往更容易被动员起来。法国的“五月风暴”和中国的文革,还有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激进革命,都是由年轻人发起的。法国前总理克莱蒙梭所谓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是左派就没有心肝”,大抵就是这样的意思。而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年轻人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此,他们比年长的人更有反抗和推翻现存秩序的冲动,也很容易被一些貌似酷炫、做特立独行状的政客所吸引和利用。2010年底,突尼斯26岁青年布瓦齐齐选择用自焚结束生命。他受过大学教育,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工作,靠贩卖蔬菜水果维生,结果货物被没收了,失去希望的布瓦齐齐走上了绝路。布瓦齐齐的死引发了席卷整个中东的“阿拉伯之春”。
以上可以看出,年轻人在全球政坛的崛起,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崛起往往对左派更为有利,因为在衰退中长大的这一代对社会不平等更加关注,因此要求政府更多地干预经济,支持政府实施激进的收入再分配计划。这些都是左派的固有纲领。但与此同时,年轻人的崛起又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他们的注意力和耐心很容易分散,爱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的情况比较普遍。年轻人一度把奥巴马奉为神祗,觉得有了他什么问题都不在话下,但几年下来,他们发现一切如故,奥巴马并没能解决多少问题,反而激化了党争等更多的问题,于是迅速变得失望和幻灭,到奥巴马2012年第二次竞选时,得到的年轻人支持已大不如前。其次,年轻人政治能量的爆发需要一个引爆点,这个点往往是一个拥有超凡魅力的政客,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议题再重要他们也会选择漠视。这一点在此次脱欧公投中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年轻人虽然支持留欧,但投票率太低,最终输给了不畏暴雨走向投票箱的长辈。
另外,归根到底年轻人只是众多政治力量中的一支而已,其作用的发挥和放大是在其他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况下。2008年奥巴马不但得到了年轻人的支持,更得到了民主党建制派的全力支持,所以能势如破竹。而桑德斯虽然被年轻人拥戴,但民主党大佬们这次站到了希拉里一边,所以最终只能徒呼呵呵。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