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存款大搬家
最近,国内一上市银行北京分行的行长特别忙,因为看出了居民存款第二次大搬家的迹象,所以他忙碌的是与2007年A股大牛市时做的相同工作——安排工作向客户大力推销基金。在他看来,由于今年4月以来,银行存款增幅开始放缓,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将在所难免。
“资本市场就是一个用钱堆起来的地方,只要资金充裕,就能涨起来,没有资金就没有行情。”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的观点与多数投资者的看法一致。
资金从哪里来?中国的情况是,股市资金基本都通过银行存款进入。《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的是,银行存款进入股市大致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存款活期化,即定期存款减少,活期存款增加;第二步,存款增幅放缓;第三步,活期存款转账进股票账户,进入股市,存款下降,或购买基金,银行表外资金增加。
本报记者查阅央行三年来的货币政策报告,并对比股市行情发现:在上一轮行情启动之初,就有2006年上半年银行存款活期化加速的情况;经过2006年下半年-2007年的大牛市后,资金在2008年全年持续回流银行;不过,到今年4月,银行存款活期化加剧,存款增幅下降。
第二次存款大搬家,会不会出现一个由资金拉动的大行情?实际上,受到资金拉动的不仅仅是A股,甚至包括港股。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存款有分流,一部分进入A股,一部分去炒港股。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1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恒生指数从10000点到15000点是由欧美机构拉动的,从15000点到19000点则是由内地资金拉动的。对于A股,谢认为因政策性太强很难预测其走势,“昨天IPO重启,本来是利空,港股在跌,而A股却大涨”。
资金决定行情
根据央行最新数据,5月份全社会资金“活期化”趋势加速。各项存款增速呈现放缓趋势,大量企业存款也从定期转向活期。有业内人士判断,股市可能成为资金转向的主要目的地。
“资本市场的复苏,首先必定是定期转活期,随之而来就是活期存款增幅下降,造成存款分流,这是一个规律。”东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李文18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储蓄搬家是正常现象,是资本市场发展和壮大的结果。”
A股行情的现状,就有一些2006年二季度到2007年底大牛市时的影子。
回顾银行数据,2006年第二季度,国内货币总量增加,逐渐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以来的定期化趋势,当时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
随着货币供应增加,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股指加速上升的通道也渐渐形成。2006年第三季度到2007年第四季度,A股股指持续上涨,在2007年一季度实现52.91%的最高季度涨幅。
反过来看,2008年一季度,股指一路下滑,考察同期存款状况,活期化趋势减弱,定期化趋势则增强。
股市下跌,市场信心严重缺失,即便货币供应增加,但由于储蓄定期化趋势的出现,股市也难以活跃;市场复苏之时,信心增加,随着货币供应增加以及储蓄活期化趋势再现,股市将会进入一个更活跃的阶段,可能迎来新一轮上涨行情。
“资本市场惨淡时,在风险和收益杠杆面前,投资者更倾向将现金以定期存款形式存放在银行,以获得稳定收益,这样就出现储蓄回流银行和定期化趋势,从而使市场流动性紧缩,低迷的股市愈加萎缩。”经济学家韩志国18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储蓄大量出银行、进股市的现象,韩志国提醒切忌“盲目投资”,“老百姓投资意识被唤醒是好事,但投资者还需要一个被教育、再学习的过程。目前,相当高比例的人对股市了解非常少,投资具有盲目性,这对于资本市场发展是不利的”。
开户数激增“傻钱”进场
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6月8日到12日这一周,新开A股账户32.85万亿,比5月同期新开的29.59万户,环比激增11%。而此前2月15日那一周,A股新增开户数42.58万户,成为历史新高,环比激增九成。
作为市场活跃情况的另一重要指标,6月8日到12日这一周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也猛增到了1849.10万户,环比增幅15.5%。截至上周末,交易账户占A股账户比例则达到14.51%。
大量的新开户的股民,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分析人士指出,开户数稳步提升,与市场持续上涨提升投资者热情有关,投资者憧憬股指将再度迎来新高,从而导致开户数的急速回升。
不过,居高不下的人民币储蓄规模,能在短时间内如此快速地从银行转移进入股市,很多人还是心存疑虑:储蓄资金迅速流出,是否会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李文分析得比较乐观,“目前短期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银行存款会有一定冲击,但是不足以构成对银行流动性的威胁,银行在防范风险上还是有准备的”。
不过,银行储蓄存款的减少应有一个限度,如果危及银行支付的话,融资就会出现问题;作为银行,也需从审慎经营角度,充分考虑储蓄存款增速下降对其支付能力的影响。
“对于资本市场,也不意味着资金越多越好,吸收场外资金越快越好。资本市场本身也有一个容量问题,大量资金不顾风险、不计收益和成本地进入,催生资本市场的泡沫,也会给整个经济带来震荡。”韩志国如此表示。
内资流入香港?
不过,对于储蓄搬家的结果,谢国忠认为,内地居民的资金是大量进入了港股而非A股。谢国忠通过私人渠道获悉,恒生指数从10000点到15000点是欧美机构拉动的,从15000点到19000点是内资拉动的。另外,谢国忠认为,部分居民储蓄可能分流到了房地产市场。
谢的说法与央行数据基本吻合,4月末外汇各项存款余额2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4.27%,当月外汇各项存款增加39亿美元,同比少增51亿美元。5月份,这一趋势更严重。5月末外汇各项存款余额2061亿美元,同比增长18.21%,当月外汇各项存款增加19亿美元,同比少增81亿美元。
天津一家私募基金的牛先生证实了谢国忠的说法。他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今年春节后,内地大量资金通过合法渠道和地下途径流入中国香港炒股,到了4、5月份则量更多,因为近期人民币持续贬值,更多的投资者把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或港币投资港股。他说:“炒股一般都炒熟悉的股票,内地流入的资金基本都是在炒红筹股。”
香港恒生指数从4月1日最低13411点到6月12日最高19162点,短短两个多月上涨了42.9%,而这一时期正是内地外汇存款下滑最厉害的时期,这与谢国忠掌握的情况相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贺江兵 实习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