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保罗·克鲁格曼:坚持到底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6-19 19:58:33

摘要:保罗·克鲁格曼:坚持到底

 

   几个月前,美国经济还处于即将陷入大萧条的危险之中。激进的货币政策和大胆的赤字开支眼下已避免了这一危险。但一时间,评论者们又要求我们终止这一切,恢复从前。对这些要求应该不予理会。对那些顶多只是将我们从深渊边上拉回来一点点的刺激政策,现在就声言放弃,还为时过早。

    关于经济政策的争论,目前出现了这样一种意料之中却又十分不祥的转变:危机似乎趋于缓和,一些评论者早已异口同声地要求美联储和奥巴马政府放弃他们的救助行动。对了解历史的人来说,这一切的的确确似曾相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这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历史上第三次陷入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利率这个提振经济的老办法已经快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非常规措施才是应对衰退的必由之路。
    但是,非常规措施会令思想传统的人不安,他们正在不懈地让一切回到“正轨”上来。之前,政策制定者总是在身囿流动性陷阱时,过早地屈从于这些人的压力,让经济再次跌入危机之中。如今,若这些人又一次如愿以偿,我们就会重蹈覆辙。
    政府第一次在流动性陷阱中做出错误决定是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得益于罗斯福新政的推动,在1933年到1937年间飞速发展,但彼时的美国还远未实现充分就业。
    但政策制定者却不再为经济萧条担心,反倒开始关心通货膨胀。美联储收紧了货币政策,罗斯福也转而努力去平衡政府预算。不出所料,经济再次严重下滑,一直到二战之后才完全恢复。
    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90年代初,日本经济出现衰退,之后,局部出现复苏。到了1996年,经济增长速度一度接近3%。这时,政策制定者们开始将重心转向解决政府的预算赤字,并提高税收,削减开支。于是,日本经济再次滑向衰退。
    然后,又是我们。
    一方面,担心通胀的人不断地骚扰美联储。最近发生的例子是:阿瑟·拉弗(美国经济学家,供给学派代表人物——译者注)警告称,美联储的政策将引起毁灭性的通货膨胀。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提高银行的储备金率。这恰好是美联储在1936年和1937年采取的做法,也正是米尔顿·弗里德曼所批判的帮助扼杀经济复苏的行为。
    与此同时,来自多个方向的声音一致要求奥巴马总统取消他的财政刺激计划。
    有些人,特别是欧洲人,认为刺激举措没有必要,因为经济已经出现好转。
    另一些人则声称政府举债会推高利率,从而扰乱复苏进程。
    还有共和党人,只要经济一出现片刻喜剧性的放松,他们就会说政府的刺激措施失败了,因为刺激法案四个月前就获得了通过——哇,整整四个月呢!而失业率却还在上升。有趣的是,罗纳德·里根当时创下的经济纪录是,在1981年推出减税政策之后,失业率上升了不到16个月就开始下降。
    好了,该是交给现实来检验的时候了。
    首先,在股市已经为经济出现复苏的“萌芽”而欢呼的时候,现实却是如此: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并且继续在攀升。也就是说,我们甚至都还没有经历导致1937-1997年重大错误的那种增长。现在说赢得胜利还为时尚早。
    至于美联储正面临着通胀风险的说法,实际并非如此。拉弗先生的恐慌似乎来自货币基数、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和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但是,当处于流动性陷阱中时,货币基数的增加并不等于通胀。美国的货币基数在1929年到1939年间增加了一倍;价格却下跌了19%。日本的货币基数在1997年到2003年上涨了85%;通缩压力却大幅增加。
    那么接下来,政府举债又如何呢?政府这样做抵消了私人借贷的大幅下降——这样,总体借贷减少了,而不是增加。真的,如果政府现在没有背负这么大的赤字,美国的经济可能正通往大规模的萧条。
    还有,投资者对我们避免大规模萧条的努力(并非出于政府举债的压力)抱有越来越多的信心,这解释了长期利率最近出现上涨的原因。顺便说一下,这些利率从历史的标准来看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它们高于今年年初惊慌情绪高涨的时候。
    总之:几个月前,美国经济还处于即将陷入大萧条的危险之中。激进的货币政策和大胆的赤字开支眼下已避免了这一危险。但一时间,评论者们又要求我们终止这一切,恢复从前。
    对这些要求应该不予理会。对那些顶多只是将我们从深渊边上拉回来一点点的刺激政策,现在就声言放弃,还为时过早。

兰晓萌/编译自《纽约时报》专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