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开放试点”新鲜出炉 不搞政策洼地 和自贸区“异曲同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福蒙蒙 北京报道
5月17日,在商务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选取了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
这12个开放型经济体制综合试点地区分别是:济南市、南昌市、唐山市、漳州市、东莞市、防城港市,以及浦东新区、两江新区、西咸新区、大连金浦新区、武汉城市圈和苏州工业园。
“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沈丹阳表示,也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重要举措。
六大任务
据介绍,此次获批的12个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地区,要在两年内集中力量干6件事:一是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重在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二是探索形成各类开发区(园区)协同开放新机制;三是探索推进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既探索如何更好地“引进来”又要探索更好地“走出去”;四是探索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促进新体系,服务、货物贸易均包括在内;五是探索金融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举措,侧重于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六是探索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沈丹阳强调,此次试点要求聚焦在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而不是搞政策洼地。
记者了解到,此次获批的12个城市和区域可以在很多领域“先行先试”,例如在金融领域,根据要求,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试点地区企业在境外发行外币债券的结汇限制将放宽;同时还将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跨境投融资,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基金,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大型投资项目的中长期融资安排。
按照统一部署,这一试点分三阶段进行:今年6月底前,试点地区将上报试点方案,明确当地政策清单;第三方评估机构将在今年年底对其做出中期评估;明年下半年各地将总结成功经验,以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清单上报国务院,确保在两年内如期收官。
据了解,商务部选取试点城市时主要考虑到对接和服务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及地方开放的基础条件,和下一步试点的方向,同时还要兼顾与现有一些改革开放试点区域的衔接,尽可能形成互补。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一个大命题,它涉及的面非常广、非常宽。”接近商务部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部分地方先行先试,再逐步推广到全国,这样的做法商务部门已经多次采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和自贸区并行
在此次12个试点出炉之前,多地正在冲刺第三批自贸区试点城市,而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入选的12个城市和地区,也有多个第三批自贸区的热门候选城市。从另一方面讲,同样是为了探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同样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同样“不搞政策洼地”,那么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和自贸区又有何区别呢?
“这些区域跟自贸试验区的一些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同时也有各自的特点。”沈丹阳在接受采访时做了更详细的解读,他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与自贸区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探索形成对外开放新机制;但是,在具体目标、功能定位和试点范围上有所不同。
例如,自贸试验区是新时期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管理体制的探索,开放力度大、试验程度深,其中不少内容涉及21世纪开放新规则等,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做好敏感领域关键环节开放的压力测试;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更加多样性,考虑到了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不同,以及不同程度的需求,有助于多梯度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此外,自贸区更侧重开放,专注对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以及金融等服务业开放等进行深度探索;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更突出新体制,更侧重与开放配套的改革,形成与开放相适应新体制新机制。
对于开放试点是否会影响到第三批自贸区的推进,沈丹阳表示:“应该不会。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和自贸试验区是两条线,各自推进,因此不会有影响。这次上海浦东新区被选作试点,它同时也是自贸试验区。”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肖鹞飞对记者表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点区域以中部城市居多,虽然没有自贸区的开放程度高,但是更适合内陆地区和中西部城市发展,可以说是对自贸试验区的一种补充和一种推广,也是对外开放新体制的一个新阶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