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人类会把自己逼上末路吗?
郑渝川
美国著名地理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学教授劳伦斯·史密斯最近所著《2050:人类大迁徙》一书,就人类文明发展前景给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在他看来,人口变化以及相关联的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贫困国家人口暴增,水资源、化石能源的逐渐短缺,将在未来(具体而言,是30多年后的公元2050年)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危机,包括气候剧变危机、南极冰盖崩解及因此释放出巨量的碳导致地球变暖加速、全球化趋势逆转等。他认为,如果要为(部分)人类寻找生存空间,唯一的希望就是环北冰洋地区——当然,该地区的承载能力也是高度有限的,因而很可能催生出更为剧烈的博弈乃至冲突。
在书中,他探讨了人类世界的未来,主要考虑四大因素,即人口变化、自然资源、全球化和气候变迁。书中援引联合国、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给出的多份人口数据表,强调超级城市的世纪已经到来,城市化反过来将促成人口的更快上升。对照数据表,可以发现,包括中国一些城市的实际居住人口甚至在册的户籍人口,远远超过了表上数据。正如史密斯所言,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妥善管控、有序发展的实例,在全球范围内不是没有,包括新加坡,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一些超大城市(如深圳等),都是平稳快速发展的典型。而在全球更多地方,人口增长带来的却是混乱,特别是那些赤贫地区和国家。
自然资源短缺其实是相对的,石油等化石能源具有有限性,但越往后,开发难度和成本就越高;而此问题的另一面则是,尽管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理论上具有无限利用的可能,但利用成本和转化率却是很大的麻烦。
相比之下,短缺危险系数更大,全球范围内分布更不均衡的是水资源。在市场化开发的背景下,穷人的用水权事实上已被严重剥夺。而在一个国家、地区,水资源管理信息总体上通常都非常混乱。高耗水工业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持续,还将放大水短缺的危险性。
气候变迁正在全球不同地方体现,过去的文献、经验均被一一打破。多雨区降雨继续增加,而那些缺水区却不得不面对更为干旱的现实。劳伦斯·史密斯援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史前气候变迁研究专家格伦·麦克唐纳德的话说,未来几十年里世界一些干旱区将面临更为突出的干旱状态;而在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下,冰河削减的速度也在提升,海平面会持续推高。
在地球越来越热的背景下,环北冰洋地区预期将变得越来越适宜居住,当然这是以另外两方面的严重损失为代价的,即更多地区失去居住的条件和可能;以及环北冰洋地区的原有生态面临严重威胁。如果在未来,前述四大因素全都转化为直观的危机,这很可能催生史密斯所称的“人类第三波大迁徙”,尽管近年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围绕北极开发不断爆发争吵,但史密斯判断在这几个国家之间不会出现过于严重的冲突。此外,史密斯还意识到,加快环北冰洋地区的开发,还会对世代居住在该地区的土著居民及其社会、文化体系造成冲击,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的保护制度。
史密斯的预言尽管有其乐观的成分,但总体基调却是具有警示意味的。气候剧变带来的问题,应对和解决前景目前无法令人乐观,特别是冻土层融化导致碳排放剧增的可怕前景,更会对低海拔国家和地区形成致命威胁。北极生态系统崩溃,北极新乐土,这样两组寓意完全相悖的前景组合在一起,也正是人类文明前景的隐喻。“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通过切实开展抢救性的节能减排,修复生态环境和体系,尽可能保留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保留现有的生存空间和希望,还是真的如该书作者所预言的那样,待到30多年以后,仅仅留下环北冰洋地区一块可供少数人苟延残喘的“净土”?(作者系自由书评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