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起来的城市生活信仰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4-29 22:56:12

摘要:在北上广的城市街区,形形色色的跑步者已经成为都市生活方式的一种标签。

跑起来的城市生活信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如今城市人已经把跑步作为一种生活信仰,“今天你跑了吗?”成为时下朋友圈中的流行问语。除了持续火爆的北京马拉松,今年国内各地还有百十来场马拉松即将开跑。跑步热,正在席卷中国,背后不仅是满足国人健身、社交、时尚、公益、旅行、情感等需求,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诉求。跑起来的生活方式方兴未艾,由此也带动跑步文化产业兴起,成为国内资本投资新宠。

跑步热风行城市族群

在北上广的城市街区,形形色色的跑步者已经成为都市生活方式的一种标签。

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彩色的塑胶跑道上每天跑步的人数还在增多。尤其在周末,可谓“人满为患”,即便严重的雾霾天气也阻挡不了人们跑步的热情。在上海也同样有大量的跑步爱好者,世纪公园、外滩等成为夜跑族的天堂。

跑步已经不仅仅是健身运动,它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关联,而那些与时尚、公益、社交、旅行、情感等结合的群体性跑步大受欢迎。

4月10日,首届“爱茉莉太平洋女性健康公益跑”(即“茉莉跑”)吸引了3000多名跑者,清新活力的韩式奔跑体验赢得了国内跑友们的青睐,出人意料地在上海的周末引发了一个公益跑热潮。

韩国实力歌手黄致列的爱心加盟更是令年轻跑友们热情高涨,这位最近人气急速飙升的明星志愿者说韩国也有跑步热,“我平时也爱跑步健身,因为运动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身体。这次和大家一起参加‘茉莉跑’,是为号召更多人一起关注女性健康。这让我觉得跑步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动力,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享受到奔跑的乐趣,传递关爱的力量。”

“虽然要交一百到二百的报名费,但是我觉得跑步既健身,又参与了公益,这样的跑步很有意义。”来自上海一家外企的跑友说。

在跑友们的欢呼和见证下,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下设的“爱茉莉太平洋女性专项基金”捐赠了8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中国女性“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防治及意识提升。

来自北京的晓滨夫妇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则奔波在去往国内各地马拉松路上,马拉松被认为是跑步的高阶,也是很多跑者梦想的目标。根据统计,2014年参加国内马拉松及相关比赛的跑友不足80万人次,而2015年该数字达到了200万人次。2015年的中国不仅平均每个周末都有两场以上的马拉松进行,并且平均每个周末就会有一场全新的赛事诞生。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上海马拉松都是国际田联认证的金标路跑赛事,并且都已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并为众多跑友所认同。

“我特别期待舟山和腾冲的马拉松。重庆马拉松一定是非常虐的,我也有点小期待。”瘦小精干的晓滨看上去劲头十足。这对“马拉松夫妇”下一个目标是去国外参加马拉松。“不要觉得马拉松是枯燥乏味的,跑步也可以和旅行结合在一起,让你用脚步丈量世界。”

改变生活方式的力量

有人很不理解再普通不过的跑步,怎么就在国内火爆得一发不可收拾呢?的确,在实行全民健身体制的欧美国家,跑步并不是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方式。但是多年来,国内提倡的是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一直被忽视。随着近几年健康生活方式被重视起来,近乎零门槛且投入又少的跑步呈现爆发趋势。

减肥和健身是大多数人跑步的初衷,但是跑着跑着很多人就忘记了最初的理由,爱上了这样一种生活习惯,而且不像其他贵族健身运动,需要场地和资金投入,跑步成为生活方式几乎没有门槛。

“很多跑步爱好者可能最开始是追求健康,但通过跑步之后,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可以结交到很多朋友,而且通过比赛可以实现一些自我的价值。”在晓滨看来,跑步热离不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跑友们利用微信、APP等平台,可以很快地约跑起来,而且分享的跑步图片故事能在朋友圈被关注刷屏,这也是动力来源。

城市生活的压力和快节奏可能会带来不安、抓狂甚至脱离轨道,跑步也成为人们旅行减压的方式。去很多国家和城市参加马拉松比赛,其实也像一场场旅行,可以好好领略了解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看美景,品美食,和新老朋友互相打气加油,沿途拍照记录美妙瞬间,一起牵手撞线冲过终点,听起来就令人向往,当然也需要具有一定资金实力。

另外许多企业家、明星等知名人士在微信圈中分享跑步,对跑步热也起了很大助推作用。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多年前的著作《我在跑步时会讲些什么》再次热销,其跑步的理念也在跑友中传播。

村上春树在1982年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长跑。他在作品中提道,“跑步,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养成的诸多习惯里,恐怕是最为有益的一个。由于20多年从不间断地跑步,我的躯体和精神大致朝着良好的方向得到强化。”

在村上春树笔下,跑步的好处首先是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具和装备,更不必特地赶赴某个特别的场所。只要有一双适合跑步的鞋,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就可以在兴之所至时爱跑多久就跑多久。

商业会带来什么

跑步运动虽然很简便,但其在国内的逐步兴起背后也有着商业力量的推动。最为典型的是马拉松热,马拉松的商业价值受到来自国内房地产、传统行业转型资本的关注。有专业人士估算,2015年全国马拉松主办方的直接营业收入估计超过20亿元,主办城市的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间接经济收入估计过百亿。

从国外马拉松赛事的运营经验来看,马拉松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版权的收入,其次是B2B的收入,也就是赛事的赞助商,第三块收入则是来自门票与周边的衍生品。但国内马拉松收入主要来自赞助,像北京、上海、厦门马拉松的赞助费一般都不少于3000万,耐克等跨国体育巨头也都曾赞助过国内马拉松。

跑步概念也逐渐成为体育用品的主打标签,不仅推出跑步相关产品还自行举办赛事,商家们用自己的方式,推动跑步运动在中国的流行。

“商业并不是万能的,有些跑步体验是商业之外的。”晓滨并不排斥商业介入,但他希望更能关注跑步本身。他以东京马拉松为例,“有1万多志愿者,堪称世界之最了。他们热情细心地为你服务,在沿途鼓掌和跟你击掌加油。冲过终点后,他们会亲自为你披上大毛巾,给你挂上奖牌,嘴里一直说着祝贺话语。沿途的民众简直就是倾巢出动,只要你跟他们挥一挥手,他们就会冲你尖叫喊着加油并向你伸出手要求击掌。”

商业化会让跑步生活方式变了味道吗?对于商业化可能带来的冲击,人们有了种种担心,实际上国外不少马拉松赛事的商业化程度很高,但是会在组织管理、参赛者服务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所以依然能够带来更美好的跑步体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