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已经开始 当传统银行拥抱互联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商业银行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互联网金融的风口自然不能错过。从已披露的上市银行业绩报告来看,零售、对公业务与电子渠道的融合渐渐普遍。
不仅工行在去年发布e-ICBC品牌,中国银行副行长任德奇也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出,2016年将围绕“E中银”战略加快发展网络金融,一款全流程在线的纯信用网络消费贷款产品“中银E贷”也将在年内上线。
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也表示,虽然该行网点在大银行当中不算多,但已不准备再扩展物理网点,而将继续推进智能化网点的改造,“赋予其互联网+的成分”,来提高网点的效能。
业务规模初显
对于银行来说,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及微信银行这样的“金融网络化”业务,与基于移动金融的创新的支付、融资等“网络金融化”业务,都被纳入互联网金融的布局。无论是哪一类,都显示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以工行为例,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融e购平台全年累计实现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注册客户超过3000万户;融e行移动端客户达到1.9亿户。
从融资产品来看,工行在去年挂牌互联网融资中心,主要面向小微企业。2015年末,网络融资余额超过5000亿元,基于客户线上线下直接消费的信用贷款产品“逸贷”客户达到450万户,余额突破2100亿元。
就支付产品而言,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的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产品“跨境宝”完成业务交易规模43.47亿元。“双11”当日,该行在支付宝海淘业务份额超过60%,业务规模比上年增长3.5倍。
而去年12月,20余家商业银行与中国银联合作发布HCE云闪付业务,更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向第三方支付的一次“反攻”。
金融网络化业务逐步完善,客户习惯也在跟进,电子渠道对物理网点的替代性开始体现。例如中行年报数据显示,2015 年,该行电子渠道交易金额达到 153.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00%,电子渠道对网点业务的替代率达到 87.97%。其中,手机银行交易金额达到 5.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2.00%,成为客户服务主要渠道之一。
盈利仍是未知
银行究竟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在3月31日刚刚发布的民生银行的年报中或许能看到答案。
一方面,民生银行的年报中提到,银行业经营面临的挑战之一正是来源于互联网金融对市场份额的挤压,另一方面,民生银行也表示,紧抓互联网金融新机遇,加大投入和创新,打造更为完善的纯线上一站式金融服务,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
面对外部刺激,银行正在加紧补短板。不过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数据划归在各业务线中,相关业务对经营数据的贡献度尚无法直接体现。
陈四清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对包括个人金融和网络金融的重视,将使银行的盈利结构、中间业务结构得到发展。
虽然智能网点、科技支撑的相关改造意味着不小的投入,但对银行而言,目前手续费或中间收入是否会因此增长似乎并非问题的关键。就在今年2月,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联合宣布对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办理的境内人民币转账汇款免收手续费。
除了内部业务的改造,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也在推动之中。2015年,中信银行与百度宣布发起设立百信银行,招行与中国联通共同组建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开始试运营,并且招行还在年报中透露,招商银行与滴滴出行已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基于支付合作探索“滴滴模式”将在今年内上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