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拟引入战略投资者 称不一定做大股东 谁是麦当劳“外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处于深度调整漩涡中的餐饮行业,不但拖垮了国内多家餐饮公司,现在连国际连锁餐饮巨头也不得不被迫放下身段,引资过冬。
“公司将在其亚洲主要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充分释放市场的发展潜能,并进一步推进公司的未来发展。”3月31日,麦当劳全球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鲁克(Steve Easterbrook)宣布,未来资本投入的增加,也将推动餐厅扩张与升级。国际快餐巨头麦当劳,一向都是凭借其品牌知名度大力发展加盟店实现扩张,到底为何要调整发展策略,引入战略投资者?
首次明确引进战略投资者
虽然麦当劳曾明确,公司对2015年的业绩还满意,但随着餐饮业持续进入深度调整期,麦当劳还是感觉对亚洲市场的发展有些不安,试图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为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3月31日,麦当劳中国首次明确宣布,计划在中国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加大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力度。“此举将进一步加速麦当劳在中国大陆的扩张,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也坦言,中国市场作为麦当劳全球市场的增长引擎,必须主动积极提升增长速度,扩大市场份额。引入战略投资者会使我们能掌握更多本土资源和投资,以实现快速增长的可能。同时麦当劳中国也可以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反应机制下做出更适合本土市场的决定,共同推动麦当劳中国市场在2020年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目标。
3月31日,多名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麦当劳负责人也向记者确认了此事。他同时表示,该计划不但涉及到中国内地和香港,当日在韩国也提出了该发展计划。
不过,至于如何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具体方案,麦当劳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管理团队将与相关专家顾问协作,全面评估一系列方案,具体进展将陆续公布。
据张家茵透露,计划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不局限为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未来战略投资者在麦当劳中国占多数股权,麦当劳中国不一定是最大股东。
虽然如此,但麦当劳中国亚洲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门槛也不低。麦当劳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未来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必须达到以下条件,高度诚信、财务稳健,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并具备独特业务模式和竞争优势,共同推动麦当劳在中国快速发展。
被指本土化不彻底
众所周知,麦当劳中国此前一直靠直营店和加盟店的模式成为国际餐饮巨头,而此次首次明确要引入战略投资者,难道麦当劳对在亚洲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质疑?
张家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大环境的变化是麦当劳选择在中国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主因。“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麦当劳需要快速做出适合本地化的决策,以满足顾客和业务的需求。”
事实上,虽然麦当劳已经进入中国20余年,但近两年面对国内突变的外部变化,确实让麦当劳措手不及。
此前麦当劳的食品安全性在亚洲、中国和中东等地一直受到追捧,但是在2014年关掉一家肉品加工厂并不断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后,麦当劳的信誉遭受重创。
“虽然麦当劳一些事件从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但仔细去分析,就是本土化不够及麦当劳此前本土化不彻底的直接反映。”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说。
上述人士对记者直言,即使麦当劳2015年中国市场的发展业绩整体上令公司满意,但从全世界来看,亚洲市场的特许经营比例以及针对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反应速度还有很多待提升的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麦当劳在华的特许经营门店比例是20%-25%,而这一数据与2015年麦当劳全球特许经营餐厅比例81%还有不小的距离。
根据此前麦当劳中国的发展规划,麦当劳公司计划将其全球特许经营的比例从目前的80%提升到2018年的93% 和将来95%的目标。目前麦当劳中国在中国大陆运营2200家餐厅,仅35%是特许经营餐厅。
外资餐饮集体找出路
事实上,麦当劳中国只是外资餐饮行业的代表,曾一家独大的百胜集团,在刚刚宣布分拆成为百胜中国和百胜餐饮集团之后,几日前也宣布了类似的举措。
日前,有外媒报道称,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百胜集团宣布,将出售中国业务19.9%的股份。有分析认为,百胜中国区业务20%股份估值在20亿美元左右。
而相比麦当劳公开宣布转让股权不同,对于百胜出售中国股权消息,百胜方面对记者的回复称,“我们将在适当的时间提供更新信息,暂不会对传言或猜测置评。”
据报道,百胜已就出售中国业务的部分股权和数家金融机构展开洽谈,出售的股权可能接近20%,有意收购百胜中国股权的买家包括KKR、霸菱亚洲投资基金和数家中国基金公司。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厚朴投资正在与百胜餐饮集团商洽,欲收购后者中国子公司的少数股权。但对于该消息,百胜官方同样表示不予置评。
虽然如此,但百胜集团似乎对中国市场仍然乐观。根据公司预计,在中产阶层迅速扩大的市场背景下,百胜中国有潜力从如今的约6900家餐厅拓展至未来的20000家或更大的规模。
此次外资巨头铆足了劲集体引入外援的做法,是否能夺回曾经在国内快餐市场的比重,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