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资治通鉴》
朱援明
在社会与生活步伐加快的今天,人们难得闲暇去仔细翻阅报刊来捕捉当下集体意识的火花,把握社会想象的脉搏。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为难以脱身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它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网民只需手指一点即可了解社会当天所发生的和最为关注的热点。然而网络搜索及与此相关的讨论,因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很快成为“历史”,如何把这些作为社会发展轨迹的暂时性保留下来,以便现在和将来成为了解社会的独特窗口,这将是一件富有创意的工作。《搜索2009》系列丛书(每月一本)就是这种工作的初步成果,它把互联网的热点和流行语收集成书,图文并茂,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套“民间版”年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领域,为全面了解社会提供了捷径。
宋朝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其目的在于“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搜索2009》系列丛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套“民间版”的编年体著作不仅为将来提供着借鉴,而就当下而言,互联网把地球村内发生的事情,都即时投射在电脑荧光屏上,网民的搜索和点击,不但表达着自己的欲望与关注,而且预示着参与新闻评论的可能性。网民的即时言论,不但可能形成关于某事件的网络舆论,而且有时还影响着国家的政策议程设置。
从“躲猫猫”到深圳官员的酒后失德、从农民工就业到毕业生就业、从巴黎奥运会火炬传递风波到圆明园兽首拍卖、从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网上对话到地方官员的“网络红人”、从俄美卫星相撞到英法核潜艇碰撞,这些都显示着网络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而且成了反映网络民意、凝聚民心和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毋庸讳言,由于体制沉淀,还存在着以“等、推、拖”为特征的“官本位”思想。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网友上网发帖,“躲猫猫”事件中的官员问责以及失德官员的下马很可能要等一段时间,甚至不了了之。如网友所说,“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往往具有突发、聚合、高速传播、难以预测等特点,传统的宣传管理办法已经有所滞后。在时效上有所不及,管理办法也力不从心”。互联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管理体制的一些缺陷,拓宽了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渠道。
网络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重要依据。网络传播及时、覆盖面广、参与方便的特点,则为政府释放‘决策气球’、了解民心向背提供了成本低廉、反映快速的平台”。虽然如此,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负面的、非理性信息使政府形象受到质疑,降低公信力。这就要求政府在网络时代要正确认识网络,要不断地上网“微服私访”,了解网上热点,体察民情,在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的同时,完善对互联网的规范管理。
网络热点与流行语不仅反映着社会的意识焦点,而且对这些焦点的讨论与跟帖又促使网络公共空间及网络市民社会的形成。《搜索2009》丛书中的搜索指数和排名至少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关注与意识倾向,也为政府检测民意提供了有力的借鉴。网络的即时性使得这套“民间版”的年鉴或网络“清明上河图”的出版成为必要。从这套丛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正在逐步形成中的网络市民社会,一个走向信息公开、重视民意、逐步成熟的民主政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