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车企何时不再跑“部”进京

作者:寇建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3-12 00:53:58

摘要:央视3·15晚会创办于1991年,随着汽车普及带来的有关汽车业侵权案例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开始把目光投向央视3·15晚会。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谁将成为在央视3·15晚会上亮相的第一个汽车品牌。

车企何时不再跑“部”进京

寇建东



每到年关,总有些地方政府为拿项目、争资金,借“经贸洽谈”、“招商签约”等名义,辗转有关在京各部委“联络感情”。久而久之,这一为达到特定目的非常规的公关行为被称作为“跑‘部’进京”。

这是一个多么形象的比喻——一个“跑”字,既折射出跑“部”进京者个体的急迫心态,也刻画出这一群体的众生相。现在,在跑“部”进京的大潮中,又多了不少汽车企业的身影。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XXX总很忙,你懂的。”XXX总是一家车企的公关负责人,“不幸”的是,这家车企曾在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上亮过相。被央视点名,后果很严重。尽管曾在第一时间做出了一系列令媒体叫好的官方回应,但市场和消费者却对这家品牌投出了不信任票。

又是一年3·15,曾经的教训让这家车企噤若寒蝉,在3·15到来之前跑“部”进京,则成为题中之义。当然,这仅是众多车企在3·15前跑“部”进京的一个缩影,并且,在3·15前跑“部”进京已成为了不少心怀鬼胎的车企的必选动作。

与地方政府为拿项目、争资金而“跑”进相关部委的大院不同,这些车企所跑的地方是央视。姑且不论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是否公正、客观、全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但凡被央视3·15点名的企业都或大或小地蒙受了损失——当然,这些损失是这些上榜企业因客观存在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央视3·15晚会创办于1991年,随着汽车普及带来的有关汽车业侵权案例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开始把目光投向央视3·15晚会。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谁将成为在央视3·15晚会上亮相的第一个汽车品牌。

2011年,锦湖轮胎粉墨登场了。在是年的央视3·15晚会中,因大量使用返炼胶,存在安全隐患,锦湖轮胎“荣幸”地成为了登上央视3·15晚会的第一家汽车相关领域的企业。尽管锦湖仅是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但因其业务范围广、影响大、态度恶劣而备受行业关注。2012年,汽车企业缺席了当年的3·15晚会,这却更勾起了公众对晚会何时出现整车生产企业身影的期待。

事实上,在锦湖轮胎被曝光的2011年,就有一家合资企业为此惴惴不安。不安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该品牌大量装配了锦湖轮胎,负有一定的连带责任;更为重要的是,锦湖轮胎这一汽车相关企业被点名,已为自身客观存在质量问题的所有汽车品牌敲响了警钟——在3·15晚会上,汽车不再独善其身。“开了一天的会,就为想对策。”2011年3·15刚过,这家车企的公关负责人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大倒苦水,“明年(3·15前)得早点儿动起来。”

2013年的央视3·15不负众望,这一年,江淮、大众分别因车身漆面和DSG失速问题而荣登3·15晚会。其后续影响显而易见,不再赘述。也就是从那一年起,车企们跑“部”进京之风愈演愈烈。

有好事者做过统计,在2014年央视3·15晚会前,包括一汽-大众、韩泰轮胎、东风汽车等在内的15家企业出现在晚会开始前长达10分钟的广告时段内。更有人甚至专门撰文分析称:奇瑞、长安、东风雪铁龙、广汽丰田等车企因冠名央视不同栏目,以及东风日产、江淮汽车、上汽通用等央视的广告大户都有在是年3·15晚会上安全脱身的希望。

果然,2014年的央视3·15晚会波澜不惊,汽车业相关企业无一上榜。

到了2015年,曾一度被传闻最有可能在3·15晚会上亮相的福特在最后时刻化险为夷,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知道的另一家汽车品牌。

福特如何脱身?晚会开始前广告时段内出现的品牌是否安全?战略合作伙伴及广告投放大户是否被关进了保险箱?这些疑问,我们无从知晓。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车企们的跑“部”运动还在延续。倘若仔细推敲,这将会是一份长长的名单。

毫无疑问,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有其不同于其他快消品的特点,例如生命周期长、涉及售后领域多等等;同时,汽车作为工业产品,具有一定生产资料的性质。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由上万个零件及最新技术组装而成的汽车,不出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是由于上述两个特征,才让汽车业备受关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是继续跑“部”进京,还是采取积极的心态,与消费者坦诚相见。

就在最近,微信朋友圈内出现了一则福特的推送广告,众多留言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条是:“(福特)把钱给腾讯,还不如省下来给央视。”这条留言背后所指的正是福特一直存在的各类“断轴”事件。

但愿车企们的跑“部”进京可以休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