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到“审丑” 偶像消费文化的重构与变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cc)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在多以靠颜值吃饭的娱乐圈,最近走红的中国新女团Sunshine组合却是另辟蹊径,在一片讽刺与谩骂声中人气爆棚;而在影视圈,也活跃着一批颜值不高却票房高的另类明星。背后推手和炒作当然能提高曝光率,但买不买账还是普罗大众说了算。
而这,也反映了消费文化对中国偶像文化的消解与重构。毋庸置疑的是,如今偶像艺人逐渐走下神坛,粉丝也由被动接受来自偶像的文化传输,转变为主动消费偶像,粉丝经济成为偶像的重要生产力。
审丑营销下的猎奇狂欢
Sunshine组合5名成员均是安徽亳州的高一女生,在短短数周内,她们的微博粉丝量迅速上涨到将近30万人,很快就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门户网站头条,有电视台还为她们做了专题。
不过网友的负面评价也铺天盖地而来,“看来明天我也能出道了”、“感觉自己以后不能说You are my sunshine了”、“大家都出道吧,都别掖着藏着了!”等等。
面对一些人对她们颜值太低的嘲笑攻击,Sunshine成员在微博上表示:“我们喜欢做自己,美丽的人能有多少?我们会付出努力,为了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
今年2月2日,她们在网络上推出了首支单曲《甜蜜具现式》,不论编曲还是唱功,都有行内人评价说惨不忍睹。相貌身材平平的中学女生、乡土影楼风的写真、制作粗糙唱功堪忧的单曲、幼稚青涩的“梦想”以及令人尴尬的宣传文案,这些都是网友吐槽的重灾区。
Sunshine 的再次回应令人眼前一亮,她们转发了一段网络视频,提及有位民间科学家5年前在节目中介绍引力波,当时受到所有嘉宾奚落、嘲讽,未料该理论如今真的被证实,引起网友群起指责嘉宾欠他一个道歉。“请尊重别人的梦想”,Sunshine疑似因此有感而发,为了展现追求梦想的决心,也在微博向网友喊话:“别嘲笑我们了,我担心以后你们还要给我们道歉。”
虽然她们反复强调“没有经纪人”、“没有公司”、“没有包装和宣传”,但有网友发现,最早推送Sunshine的微博号来自曾推出过TFboys的同一家公司,还有一种说法是,TFboys经纪公司可能为炒作TFboys而推出“炮灰”女团,用于“反衬”TFboys。
文化公司“网络造星”已经形成了一套流水线,从芙蓉姐姐、凤姐到庞麦郎,火爆背后都有着营销公司的力量。此外,还有人指出一家音乐网站也有炒作Sunshine的“嫌疑”。该音乐网站不仅把Sunshine的 《甜蜜具现式》推至单曲榜第一,而且此前也曾包装过另一女团SING,出道之初走的也是“审丑”营销路线,但后来摇身一变开始走起了软妹风。而SING女团近期不仅传出消息将有新歌发布,还将招募团员。
Sunshine背后是否有炒作、有推手?目前还只是各方猜测,但Sunshine引发的舆论热炒,与以往的 “审丑”话题如出一辙,人们直截了当吐槽对于丑陋、不自量力的戏谑,一边质疑着Sunshine们的炒作,一边不断在为话题爆炒添柴,并在其中享受着吐槽和审丑狂欢的快感。的确,各方在“审丑”营销中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芙蓉姐姐、小月月到凤姐、庞麦郎,他们从“丑角”出名,或者瞅准机会华丽转身,或者以此换取名利,至少也体验一把偶像的梦幻感觉,总之不乏“出丑”成功案例。这也反映了偶像文化在中国的消解与重构。
被消费解构的偶像文化
Sunshine是否还属于偶像组合?回看内地偶像文化近30年来的变化,毋庸置疑的是,偶像、明星已经走下神坛,从神秘变得普通,从单一走向多元。
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传统“精英主义”的偶像文化,偶像可能来自各行各业,不只局限于娱乐圈,共同点是偶像都被神化了,被大众视作绝对的榜样;90年代则是偶像流行时代到来,偶像更加贴近大众文化消费,精英化开始松动,转向世俗化、平民化。
到了21世纪,大量草根“偶像”涌现后,“偶像”概念不断刷新,在消费主义带动下,大量“网红”的出现对偶像文化进行了消解,精英理念彻底颠覆。从“审美”到“审丑”,偶像文化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相应地,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年轻一代的粉丝十分个性自我,他们不像以往仅仅只是被动接受来自偶像的文化传输,而是主动去想反作用甚至再创造偶像,让偶像认同他们的想法和观念,至少是能和偶像产生共鸣。
比如,各种“粉丝后援团”、偶像艺人粉丝qq群、偶像资讯公众号等,成为凝聚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粉丝的平台,将不确定性的粉丝经济转化为持续稳定的社群经济。他们还凭借自身强大的刷屏能力,自行完成电影或演唱会的线上营销。也正因为如此,粉丝数量和网络人气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这些年轻偶像的商业价值的标尺。
同时,粉丝对偶像的理解也更加多元,掺杂了更多个人情感因素,更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期望投射到偶像身上。比如中国电影之所以丑星当道,正暗合了屌丝文化的精神气质。
王宝强从扮演乡土的傻根开始,一直火到《道士下山》、《唐人街探案》;黄渤在2006年参演宁浩电影《疯狂的石头》后,虽然多扮演疯癫屌丝小人物,但他的表演非常受粉丝追捧。所以,美丑已不是粉丝的第一喜好,而是看偶像的精神气质是否同自身契合,能否产生互动和共鸣。
一项互联网调查表明,我国屌丝人数达5.26亿人,这意味着在13.7亿中国人口中约四成属“屌丝”。典型的“屌丝”,集自卑、辛酸、自嘲、恶搞于一身。有人说过往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井喷,小镇青年的贡献特别突出。他们见识有限,却又渴望出头;他们对未来感觉渺茫,感情空虚,而又天天梦想着不平庸。而丑星所演绎的屌丝就像是他们的代言人,所以他们愿意为此走进电影院,去释放压力,寻找面对生活的勇气。
年初,曾经的“偶像”庞麦郎又在各地酒吧的演唱会中现身,两年前他凭借神曲《我的滑板鞋》爆红网络,在陷入身份造假等争议漩涡后沉寂了。如今的庞麦郎依然吸引了好奇者去围观,但他们却声明自己不是去听歌,就是去看搞笑的。
唱功或颜值等硬实力不再是偶像文化的支点,而是消费至上,贴上神经病、丑女、丑男等标签后,更能激发人们的猎奇和“审丑”心理,引来网友不断的热议和关注。但在一场接一场的网友宣泄式狂欢过后,Sunshine们中又有多少是能够被记住的 “偶像”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