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回顾与展望 “十三五”开局新动力是什么
民生银行研究院
2015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第7个年头,世界经济仍深受危机拖累,复苏之路艰难曲折。全球经济已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尽管除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仍在进行大规模需求刺激,但政策效力开始递减。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尚未形成带动经济走出低迷的主导力量,低增长、低通胀和高失业、高负债仍困扰着全球经济复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盘整期,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和宏观政策呈分化趋势。
IMF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1%,低于2014年0.3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整体复苏进程要好于发展中国家。其中,美国复苏进程良好,加息箭在弦上;欧元区在QE政策下走向复苏,但通缩阴影仍在;日本虽处于微弱增长和衰退的反复之中,但好于2014年的衰退。IMF预计2015年发达经济体将增长2.2%,好于2014年2.0%的增速。发展中国家遭受资本外流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冲击,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对称冲击,巴西、俄罗斯等资源输出国遭受重大打击,收入来源持续下滑,通胀不断攀升,而印度、中国等资源进口国则相对获益。IMF预计2015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将增长4.0%,低于2014年的4.6%。
全球经济失衡
背后原因在于供给侧
从表面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表现出的是全球性的需求不足,但背后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从资本面看,明年将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的第8个年头,但危机后遗症依然残存,全球经济仍难以恢复到高增长轨道上来。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生产资本投资难以快速恢复,信贷政策将长期趋于避险偏好而更加严格;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救助工作显著提升了公共部门的债务水平,导致长期的财政紧缩及更加严格的政府支出。
从劳动力看,人口老龄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加剧了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高收入国家陷入“低生育陷阱”,而高生育国家则陷入“低收入陷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伴随的深度衰竭与长时间的失业阻止工人寻找工作并迫使他们退出劳动力市场,从而长时期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全球技术、制度红利有减弱趋势。尽管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新能源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但这些突破大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其再工业化战略导致全球技术转移受限。再加上前几年发展中国家陷入享受资本流入和输出资源的“陷阱”,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同时,大量的地缘政治冲突也导致发展中国家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倒退。
因此,这种全球性的需求背后的原因在于供给侧,显然不是单纯的需求刺激措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能解决。全球经济要彻底走出此轮困局,必须致力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地缘政治冲突
带来不稳定因素
各国复苏进程仍将两重分化。第一重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分化,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进程将继续领先于新兴市场国家。第二重是在发达国家内部和新兴市场国家内部,也将继续分化。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经济的复苏态势较好,而欧元区与日本复苏进程仍较为艰难。在新兴市场内部,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增长较快,而巴西、俄罗斯等国仍难以走出衰退。
全球货币政策不同步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这将加剧全球经济的失衡问题。目前来看,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在未来还有扩大的可能;美国由于复苏进程较快,将率先加息,可能导致全球资本回流而造成全球性的流动性收缩和去杠杆化;部分资源输出型新兴市场国家则在高通胀中收紧货币政策,将面临滞胀风险。
高债务问题仍将困扰各国。政府对危机的救助以及高福利政策使许多国家主权债务压力加大,希腊、日本等国债务率保持高位,尤其是希腊在2016年仍将面对债务到期问题。“去杠杆化、去债务化、去福利化”进程还要持续数年,将显著拖累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
地缘政治冲突将带来不稳定因素。随着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和战略资源正在逐步东移,国际权力结构正发生深刻重组,东西方差异、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冲突仍将长期存在,导致地缘政治冲突纷争增多且更加复杂,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不断显现,地缘政治变化及再平衡风险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分别同比增长7.0%、7.0%和6.9%,季度环比分别增长1.3%、1.8%和1.8%,其中三季度增速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首次跌破7%。从四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呈现在下行过程的惯性中逐步企稳的特点,预计四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6.8%,全年增长6.9%。
从产出端看,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下行的压力较为显著。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7%,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程度持续下降,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I在8月转入50%荣枯线以下,11月进一步下滑到49.6%,在微观层面显示出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困境。
从需求端看,消费、投资与出口均出现下滑。1-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同比增长10.6%,较去年同期放缓了1.4个百分点。但我国当月消费同比增速已由二季度的低点开始回升,11月份居民消费同比增速已升至11.2%,较4月份10%的低点回升了1.2个百分点。消费在三大需求中相对稳定,与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有关。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
与消费相比,投资增速则出现了明显下滑。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较去年同期放缓了5.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仅1.3%,较去年同期放缓了10.6个百分点,当月增速甚至出现连续四个月的负增长。考虑到12月份投资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预计2015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0.1%。
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影响,我国出口增长也出现了持续的负增长。1-11月我国累计实现出口2.05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实现进口1.51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5.1%;1-11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391亿美元,同比增长61.8%。贸易顺差的增加来自于进口的大幅减少,而非出口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需求衰退型顺差特征。四季度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预计12月份进出口形势难有大的起色,预计全年出口同比下降2.8%,进口同比下降15%。
居民消费价格保持低位,工业领域通缩压力加大。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同比下降0.66%,低于二季度同比增长0.09%的增速。1-11月我国CPI累计同比增长1.4%,其中食品同比增长2.3%,非食品同比增长1.0%。其中非食品价格更接近核心CPI的概念(当中虽有能源价格但占比较小),也显示出一定的通缩压力。1-11月PPI同比下降5.2%,且连续45个月负增长,显示工业品领域通缩压力更大。预计全年CPI同比增长1.4%,PPI同比下降5.3%。
中国经济
稳中有进中不乏亮点
一是消费起到了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这与居民收入快于GDP增长、就业稳定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从前三季度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去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从月度数据来看,消费增速也先于投资增速逐步企稳。
二是服务业表现抢眼。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4%,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比重高10.8个百分点。细分来看,金融业同比增长16.1%,约拉动GDP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9.5%,较二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拉动GDP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拉动增长的贡献超过金融业。其他服务业主要包含科研咨询、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均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是工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逆势崛起。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0.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8.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8%,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0.3%。从投资来看,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1%,比全部投资增速高5.8个百分点。
四是居民收入增长较为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2%,实际增长7.7%,分别高于GDP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2.6和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9.5%,实际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8.4%,实际增长6.8%。
五是新动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产品生产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194.5%;智能手机增长19.8%,智能电视增长46.5%,增速远超传统产品。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34.7%,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43.6%。
明年有望
结束下行逐步企稳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总体上看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随着增长新动力的不断显现,有望结束下行、逐步企稳。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明确了新的目标要求、发展理念和重大的举措,也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和激发社会活力。预计2016年GDP增长将由下行趋势转为企稳趋势,全年有望实现6.7%的增长。
从供给侧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新型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预计2016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将同比增长5.7%左右,其中新型制造业增速将明显快于整体工业水平,服务业将增长8.6%左右。
从需求侧看,消费升级和聪明投资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居民消费由传统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向对美丽环境、文化娱乐、高等教育的高端需求升级,蕴含着巨大的需求增长潜力。同时,针对这些新需求的有效供给则需要鼓励“聪明投资”,把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结构性导向与“让市场充分起作用”的配置机制和多元化主体合作制约下的审慎务实、高明聪慧的项目科学决策融为一体。预计2016年全年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将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9.5%左右。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带一路”战略与自贸试验区扩大试点,将全面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开放倒逼改革。预计2016年我国出口将同比增长5%左右,进口将同比下降5%左右。
2016年我国面临的通缩压力将有所缓解。一方面,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将开始在低位企稳,从而减少我国的输入性价格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整体经济的筑底企稳以及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企业的下游需求有望出现好转。预计2016年PPI全年同比下降2%左右,较2015年下降幅度减小,CPI全年增长1.7%左右,略高于今年。
货币政策仍将在稳健的基调下保持适度宽松。预计2016年仍有一次降息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M2同比增速在13%左右,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不太可能降至1%以下。财政政策将继续发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预计2016年将安排公共财政赤字1.8万亿左右,预算赤字率由今年的2.3%增加到2.5%左右。
在价格回稳,货币、财政政策双发力的有利环境下,预计2016年实体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有所改善,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将有所缓解,企业将切实享受到政府简政放权、为企业减压减负带来的实惠,并助力实体经济企稳回升。
供给侧改革
成宏观政策主基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新征程。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表述,标志着中国宏观管理思路的重大变化,将会构筑起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力。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宏观政策的主基调,并为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扭转经济下行趋势的政策重点,将转向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启动“十三五”规划,并加快构建新型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改革开放创新+财政货币政策”,以实现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核心是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改善生态、民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