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美共治论”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作者:任孟山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5-22 18:57:00

摘要:“中美共治论”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

   5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布拉格表示:“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对“中美共治”的论调作出的回应。“中美共治论”是近一年来发端于国际并在国内赢得了部分市场的一个观点,甚至有国际舆论认为4月份在伦敦召开的G20峰会实质上是G2峰会,决定应对危机以及危机后秩序的重建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其他国家都是陪衬。
    其实,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国际社会的事实,也不符合中国自身境况的状态。
    从国际政治层面上讲,它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期待着强化大国在世界上的责任,尤其是在目前还不知道何时结束的经济危机背景下。或许,这种言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国际社会上某些人的真诚愿望。但是,它却忽视了当下世界的运行现状。在这个全球化呼啸前行的世界,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决定国际社会的发展状态与走向,即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是如此。相反,在危机磨砺下的很多国家,对有利于美国的许多国际游戏规则——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提出了相当强烈的修改意见,其要旨在于使更多的国家可以参与决策世界发展的走向。
    不仅如此,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意味着“每个主权国家是平等的”这一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原则正在扩展并继续落在实处。虽然在国际关系理论界,仍然有很多现实主义理论家在论证“霸权稳定论”的合法性与可行性,但在国际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的合法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并且没有被国际关系的运作逻辑所完全证实。面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要求,提出并鼓吹“中美共治”的言论,既不合时宜也无视发展趋势。从国际社会的运行来看,“大国政治”固然是其中的一条规律,可是,世界不止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况且,包括疾病全球化在内的国际事实,在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缺少其他国家参与的“中美共治”,具有非常明显而巨大的缺陷。
    而对中国来讲,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大国”之路还很长。经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实力方面固然取得了不可否认的辉煌成就,但仅有GDP的数量增长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就能成为“大国”。无论在国际政治的理论中,还是在国际政治的实践中,“大国”的内涵是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它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内容的综合性宏观概念,只取其中一点的言论,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否则,作为美国的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约瑟夫·奈,不可能提出“软实力”这样的概念,并赢得了世界性认同,这个概念表明“大国”概念的多维性。
    世界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及其可持续性,最终源于这个国家的内部强大。这个规律也符合马克思谓之“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的结论。所以,国内有些人士较为乐观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其中包含的盲目情绪与膨胀心态实不足取。不论在什么时候,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仅有“眼光向外”是不够的,还必须“眼光向内”。否则,得出的结论一定不可靠。正如温家宝所言:“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很长时间,经过多少代人的艰苦努力。”
    从温家宝总理讲这段话的当下背景来讲,当然具有消除欧洲顾虑的政治考量。因为,即使从距离目前最近的短暂历史来讲,冷战中被美国绑架的欧洲,惧怕重现它们在美苏之间的尴尬地位和棋子角色。虽然这样的历史应该不会重演,但打消欧盟的历史与现实疑虑,是必须明确表达的政治态度。这有益于中欧关系的进一步拓展,也符合中国与欧盟的国家利益与双边利益。在金融危机仍然没有过去的今天,宣告“中美共治”的论调破产,有利于中国与欧盟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度时艰的合作深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