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中央又出一张王牌 一“供给侧改革”火了

作者:华夏时报新媒体综合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1-26 10:21:34

摘要:“供给侧改革”,最近几天,你是不是经常看到、听到这个词?11月10号到18号,前后9天,中央5次提及“供给侧改革”,它的全称是“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当下中国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那么到底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中央又出一张王牌 一“供给侧改革”火了

“供给侧改革”到底有多火?中央9天5提

image.jpg

“供给侧改革”是个什么鬼?

image (1).jpg

事实上,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供给侧改革,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艰涩难懂。大道至简,供给侧改革蕴含的经济思想非常朴素:我们总希望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上,实现供需两端产品(服务)数量、结构和层次的总体匹配,这样买家(需求侧)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他需要的东西;卖家(供给侧)则可以适当的盈利水平,把东西卖给需要的对手方。实现供需平衡,这几乎是所有经济政策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目前就是处于严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一方面商品过剩,再打折促销也无人问津;另一方面许多人为了一副马桶盖、一个电饭煲、一罐婴儿奶粉,不惜万里,走出国门求购;此外,房地产也处在严重库存和一大波购房需求者同时并存的状态。“生产过剩”其实只是“生产错误”。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来解决这种现状的。

“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

image (2).jpg

刘世锦(经济学家):减产能、放准入、调配置、促创新、制造业升级。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不仅是要“放小”,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还要“放大”。第三,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合理化配置。第四,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第五,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大部分制造业摊子已经铺开了,但从整体来讲,精细化程度还比较低。在这方面中国的潜力很大。

杨伟民(中财办副主任):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

中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如供给体系总体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等,其中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要打好四个“歼灭战”,即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

“供给侧改革”应该怎么改?

image (3).jpg

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一是让合法的主体都有权利供给,不要管制、限制人们的供给能力和愿望。二是把不合格的供给主体改造成合格的供给主体。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进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快推进新一轮财税、金融等配套改革。经济继续低迷,决定了未来一个周期将以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为主,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要么减收,要么增支。因此不管是从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改革的角度讲,本轮调整都存在着大量的减税空间。

刘世锦(经济学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重点来啦!“供给侧改革” 能给你带来哪些红包?

image (4).jpg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评论、新华网)

A股投资机会?哪里效率提升最快就投哪里

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指数与量化投资部账户经理杨俊表示,经历了一年的大涨大跌,投资环境发生了改变,未来的机会存在于供给侧改革的提效中。 

杨俊认为,需求侧调控时代的投资逻辑往往是“政府刺激哪里就投哪里”,而未来供给侧调控时代的逻辑是“哪里效率提升最快就投哪里”。按此逻辑,未来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会指向于新兴产业和成长股,但绝不能仅仅止步于此,传统产业的资源整合、改造升级和制度创新,同样也遵从于这一逻辑,是值得深挖的“金矿”。 

具体而言,他指出,相对于“软性”制度改革创新,“硬性”的技术端或基于技术突破所现实的模式创新,更容易引发投资者共鸣。从供给侧切入,从实战出发,普通投资者未来可以首先重点围绕三个方向把握投资机会:预期未来产出效率大幅提升的行业领域,能迅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能显著提升国家国际地位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域。 

沿着这个思路并结合行业基本面数据,建议重点关注的行业有:智能制造、非银行金融(证券保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传媒、环保、军工、核电、航空航天。有投资机会的主题有:中国制造2025、并购重组、国企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他强调,随着监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未来注册制的推出,本轮金融改革可能产生的另一个结果是,主动选股超越指数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指数化投资将成为A股市场的主流投资模式。

(注:投资有风险,引用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