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首家“银行系”养老金管理机构成立 中外抢食亿万养老市场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1-20 23:31:07

摘要:我国正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通道,庞大的养老产业链使得各种资本跃跃欲试。

首家“银行系”养老金管理机构成立 中外抢食亿万养老市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我国正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通道,庞大的养老产业链使得各种资本跃跃欲试。

“纵观世界各国的养老行业,中国被描述为‘巨型市场’,由于人口的老龄化、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城市中产阶层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必将在未来几年保持增长。”11月16日,在澳大利亚·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峰会上,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商务专员、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刘初阳女士表示。中国养老市场正在成为外国投资者眼中的“价值洼地”。

而就在外资跃跃欲试进入中国养老市场之际,11月20日,我国首家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成立。该机构由中国建设银行发起,引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作为战略投资者共同设立,二者分别持股85%和15%,注册资本23亿元人民币。

外资“补位”市场空缺,国内建立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这一系列新的变化或将为我国养老保障的专业化、市场化提供新的思路。

“补缺”高端养老市场

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我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然而,伴随着“银发中国”而来的“银发经济”却并未跟上步伐。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老龄人口数量和比例都在快速上升,为此,国家从2003年开始就批量出台各种扶持养老产业的政策,确定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产业框架,为全新的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这一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养老床位,但是,从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透露的数据来看,中国目前全国养老床位数达到500万,也就是说,仍有500万张养老床位的巨大差距。

根据一组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市场服务规模达到了一万亿消费规模,到2020年这个市场规模会达到3.3万亿,到2030年将近8.6万亿,2040年该消费规模会达到17.5万亿。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并未做好准备。“就目前来看,我国养老服务业属于政府‘保基本’,中高端市场交给社会资本的模式,外资的介入无疑会形成‘鲶鱼效应’,有利于调整整个养老服务业的投资结构、拓展消费需求。”11月19日,某大型险企专业人士崔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养老服务业已成为投资新热点,其中,中高端的前期投资非常大。

崔鹏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20年,中国老年人的数量接近2.7亿,按照专家推崇的“9073”模式,也就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人数分别占90%、7%、3%,选择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也有800万左右。

“我们曾做过测算,按照中高端的市场标准计算,一个老年人的床位建设费高达30万元-50万元,800万老年人的市场前期投资规模就将高达4万亿左右,当然,其中会有大部分老年人选择中低端的养老机构,但前期的投资额依然非常巨大。”崔鹏强调,外资无疑具备了这种资金优势,“补缺”这块高端养老市场。

而记者了解获悉,从被限制到鼓励,外资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门槛也会越来越低。

“水土不服”是软肋

庞大的养老产业链,蕴含着上万亿的市场大蛋糕,但文化差异令外资水土不服也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1998年,就有外资进入中国养老产业,但鲜有成功案例。2006年,号称国内首家顶级外资养老机构的上海奥古新诺颐养中心因在上海拿地受阻而中途夭折。据记者了解,在当时,赢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在我国政策和体制上还是空白,究竟由哪些部门来具体管理均无明确规定,除此以外,外资养老机构的创设动辄需要上百亩土地,政府对土地的规划审批又十分谨慎,难度可想而知。

十几年来,投资于中国养老项目的外资并不少,但多是败北而归。

“外资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的养老服务、经营模式和相关经验,但短板也很明显。以养老机构为例,首先,建立一个养老机构容易,但养老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养’,养老护理的专业团队不是掏钱就能建立起来;其次,外资在中国拿地是个问题,大部分只能选择与中资合作;最后,很多养老项目在国外可能运营得很好,但由于中国的文化理念差异,很多项目会水土不服。”1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孙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纯外资养老企业落户国内的数量屈指可数。

投资环境文化的不同是直接制约外资发展的主要原因,外资不仅需要在当地寻找职业经理人搭建队伍,还需要了解中国老人所偏好的服务模式和价格支付力等一系列“国情”。

据记者了解,国内在现阶段突出问题还是来源于护理人员的缺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在英美国家,优质养老机构的人员配比甚至达到了一名失能老人配备1.5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为1000万人。但根据现有公开数据,当前全国养老机构人员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两万,缺口已达千万级别,同时,护理人员也被外资企业认为是养老服务中最大的运营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在很多发达国家均由志愿者来完成。

“除了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之外,在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中国,一些新型的养老方式的推行并不如意,居家养老依然是主要方式。”孙博强调,这跟中国老年人总体的消费能力很低也有很大关系。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进入中国的外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都不便宜,根据不同的服务项目收费,人均每个月都在万元左右,但是,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水平只有2000多元。一家有意入驻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日本企业曾跟记者表示,在日本,护理型的养老院每人每月需要50万日元左右(合人民币31650元),养老护理保险会负担一半左右,可以轻松入住;但中国没有这种养老护理保险,必须得个人承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