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从管理总需求转向管理总供给 高层首提“供给侧改革”

作者:金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1-13 23:13:15

摘要:11月10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央经济治理思路现重大转变”。习近平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从管理总需求转向管理总供给 高层首提“供给侧改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cc)记者金微北京报道 供给派经济学说正式在中国启程。

11月10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央经济治理思路现重大转变”。习近平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对此,民生宏观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既不可以简单地搞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也不可以单靠撒切尔夫人和里根那套供给管理。两者都是拯救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锦囊,“需求管理是基础,要适度,供给改革才是核心,要加强。”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政府关注点从管理总需求转向管理总供给,意味着“三驾马车”概念将慢慢淡化,“供给侧改革”或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改革的重心。

改革土壤

近年来,伴随着投资增速下降、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贸持续萎缩等,经济被迫进入中高速发展。而“供给侧改革”,正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诞生的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并频频出现在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

2014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着力增加有效供给”的说法被重点提及。其后,国家发改委披露的“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中,第一次在官方表述中将“供给管理”提升到与“需求管理”并重的地位。

而民间对“供给侧改革”呼声也由来已久,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曾建言“新供给主义”,提出“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宏观政策主张。另外,新供给经济学派发起人之一贾康、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等人还牵头发起成立了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并于2013年年中向相关部门递交了一份《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议稿》。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不同于需求侧管理的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国信证券分析师董德志解释说,两者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

过去,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需求端”发力,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成为盛行的理论和政策取向,主要表现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如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不到5年时间里,决策部门不仅推出4万亿计划,还11次调整利率、22次调整存款准备金。而从去年到今年,又像进入一个新的轮回。

“就像开车,你不能一会儿急踩刹车一会儿又猛加油门,经济无法保持平稳运行。”关于调控手法,不止一位经济学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以此类比。而如今,“有效供给”被中央明确提出,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

最明显的例子是,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如衣服鞋帽玩具等消化不了;而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而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不需要所谓 “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两大任务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中,除了高端服务业、新兴产业的供给不足,还有一个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

10月10日,中央财经办公室主任刘鹤到广东调研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不过,如果过于快速地解决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也有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管清友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过剩”,不解决产能过剩,就不可能走出危机。很多决策者对去产能闻之色变,认为去产能就是“破”,意味着砸机器、倒牛奶;但事实上,去产能也是“立”,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有效缓解去产能的阵痛,同时重塑企业活力。

11月初,管清友和朱振鑫在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八条对策》中明确提出,解决当下经济的问题,要“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在上述会上也明确表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供给侧改革”根本上有两大任务:一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二是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产业结构大变迁,意味着服务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唯有实质性推进“攻坚克难”的全面改革,通过供给端创新打造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混合动力体系”,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更长久的中高速增长平台。

呼吁减税

11月9日,李克强在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财政、货币、产业、价格等政策的作用……用好积极财政政策空间,合理加大减税力度,帮助企业渡难关、调结构、增后劲。

滕泰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他在会上说:“中国近几年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应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资源向新供给形成和新供给扩张的领域转移,并通过‘软财富战略’推动结构转型,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滕泰还转述了座谈会上的一个插曲:一个传统服装企业家和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企业家做完汇报后,总理开玩笑说:“我不是拉郎配,你们一个做服装,一个做可穿戴设备,两个结合一下就可以创造新供给、产生新需求了嘛。”

滕泰在会后对总理说,美国2007年以后跟咱们最大不同就是苹果产业链新供给拉动了新需求,总理连说“是啊是啊,新供给厉害”。

“目前虽然央行已降息降准,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要素还没有解决。”滕泰认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促进要素从已经成熟的产业中转移到新形成和扩张的产业,这就要求政府提高人口、金融、土地、制度和创新的供给效率,同时降低劳动力、资金、资源、管理和技术的供给成本。

对此,滕泰呼吁,为了经济尽早触底复苏,当前最有效的措施是下决心加大减税力度,并用发行国债弥补财政缺口,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