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新旧动力换挡中 GDP破7,全年目标仍可期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0-22 00:39:13

摘要:2015年收官在即,三季度经济增长却给该年度带来了一个最大的难题。19日公布的三季报显示,GDP增速自2009年以来首次“破7”,为6.9%。

新旧动力换挡中 GDP破7,全年目标仍可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2015年收官在即,三季度经济增长却给该年度带来了一个最大的难题。

19日公布的三季报显示,GDP增速自2009年以来首次“破7”,为6.9%。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旧动能的弱化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在8个省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坦承。

旧动能的弱化造成了“破7”,更加大了主动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新动力的要求。

事实上,房地产投资引擎熄火,钢铁、水泥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增速下滑,出口压力加大,这些都预示着旧动能的减弱。与此同时,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消费继续担当经济增长第一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增速远超工业平均增速,表明经济增长新动能在崛起。

在总体增速的缓和中,其背后的亮点仍让人充满希望。

爬坡过坎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中国同国际市场密切关联,全球经济情况总体偏弱,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经济发展有让我们担忧的问题,我们正在抓紧加以解决。”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8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

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进入三季度后,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在调整分化、复苏动力不足,加之美国加息预期强化,世界大宗商品市场、股市、汇市出现动荡,加剧了中国出口的压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额同比降幅加深,分别为-6.2%、-8.1%和-9.2%。其中,除了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外,后两个季度出口均为负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外贸要完成6%的目标已然无望,这将是外贸目标连续4年落空。

从国内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主动调整的过程中,对制造业形成一定下行压力。9月份,工业生产增速由上月6.1%进一步下滑至5.7%;迄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为负增长;制造业PMI也继续徘徊在荣枯线下方。

“部分区域和行业的走势分化更加明显。比如,上游能源重化工行业困难在增加,但下游产业发展比较稳定,表明结构调整在向纵深推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工业增速在下滑,投资增速也在回落。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比上半年与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1和5.8个百分点。同期,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4%。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项目推进积极性不足导致投资增速继续放缓。其中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再度下行,单月增速放缓2.3个百分点至6.8%,前9个月累计同比10.3%的增速创下2000年以来的新低。虽然6月以来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然而经济并未出现明显企稳。

但服务业发展在加快。从2012年开始,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型,所以服务业成为近期经济稳定增长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当前经济仍呈现“筑底企稳”态势,调整符合规律,转型符合方向,发展符合预期。

此外,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致使对比基数提高,也是GDP增速有所放缓的一个原因。

“虽然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总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中有进和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变。这说明调整符合规律,转型符合方向,发展符合预期。所以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大势没有变化。”盛来运表示。

大势未变

除了GDP,其余几大宏观经济指标均运行平稳。就业形势稳定,前9个月就超额完成了全年1000万的目标;物价平稳,CPI今年一直在1.5%-2%的区间浮动;居民收入增速继续跑赢GDP;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高技术产业强劲增长,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结构正在持续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

“这些指标的稳定都说明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并没有变。”张立群表示。

事实上,从中国基本面的情况看,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潜力。从经济运行的轨迹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提高,经济增速在向这个阶段的潜在生产率收敛。

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在做的各项努力,尤其是在稳投资方面。

“决策层将继续加码宽松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将有所发力,财政赤字或将有所扩大。同时,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延续,继续引导金融体系过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推动社会融资总量扩张,增加实体经济信用供给。而通胀压力放缓为宽松货币政策加码创造了空间,同时由于资本流出压力减缓,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将有所增强。未来几个月实体经济资金面将持续改善,推动投资增速逐步企稳回升,发挥重要稳增长作用。”徐高表示。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许昆林表示,国家发改委日前召开会议,对近期促投资稳增长进行再部署,明确提出第四季度要把促投资稳增长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打好投资政策“组合拳”,扩大合理有效投资。

这些措施包括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进度,切实加强督促督导,加快开工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大清理中央预算内投资沉淀资金力度,及时调整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有资金缺口的重大项目建设等。通过扩大项目包、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扶持PPP模式、地方债置换、密集批复基础设施建设、推出国企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方式保证投资落实。同时配合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刺激信贷,降低融资成本。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和改革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四季度下行空间并不大。工业化与信息化进一步对接,城镇化率持续提升,中西部后发优势在积蓄,养老、健康、旅游、教育、休闲有待释放巨大消费潜力。

“中国经济的运行受下行压力、支撑力,还有新动力三种力量支配。现阶段由于我们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传统产业占的比重相对比较大,调整的时候感觉到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假以时日,随着新动力的成长,潜力的继续发挥,中国改革的继续推进,创新的步伐加快,支撑力和新动力交织在一起,会对冲下行压力,所以中国经济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这是四季度包括今后一个时期最可能的运行态势。”盛来运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