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国国际收支进入“新常态”

作者:应习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9-11 23:04:33

摘要:国家外汇管理局于上月公布了我国二季度及上半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通过分析可发现,我国整体的国际收支情况较往年出现了新变化,这一方面源于国际经济、金融格局新秩序的构建,另一方面更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和对外战略的结果。

中国国际收支进入“新常态”

国家外汇管理局于上月公布了我国二季度及上半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通过分析可发现,我国整体的国际收支情况较往年出现了新变化,这一方面源于国际经济、金融格局新秩序的构建,另一方面更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和对外战略的结果。

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521.7亿美元,货物贸易是实现顺差的主要动力;资本项目实现顺差2.7亿美元;金融项目(不含储备)实现逆差1619.3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实现顺差857.7亿美元;储备资产减少671.4亿美元;错误和遗漏出现逆差576.6亿美元。从整体看,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与金融项目逆差整体平衡、储备资产减少等“新常态”特征。

尤其是我国初次收入逆差出现下降;同时,继2013年开始我国二次收入转为逆差,2015年上半年二次收入逆差占GDP的比重为0.06%。二次收入主要是经常转移,包括个人转让和国际援助等,历史上我国一直是二次收入顺差国,主要来源为国际援助流入。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时代结束。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二是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大幅增加,外国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出现回落;三是我国企业与居民存有大量外币现金和存款未结汇;四是外国存在我国的外币现金与存款大量流出;五是我国对外贷款增加;六是外国对我国的贷款余额大幅减少。

笔者认为,我国国际收支出现“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与国际战略转变的必然结果,简单将金融项目大幅逆差归咎于热钱流出是不合适的。同时,国际收支平衡有多种形式,具体的选择必须与本国的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货物贸易平衡、经常账户平衡、基本账户平衡(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中长期投资项)、综合账户平衡(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不含储备的金融账户)等。通常一国的经常账户失衡,可以由金融账户来平衡,从而实现综合账户的平衡,并不需要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分别平衡(事实上也很难达到)。即使是综合账户的短期失衡,也可进行跨期平衡。因此,在选择国际收支平衡的战略上,必须考虑以“达到国内均衡且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作为前提,再兼顾政策的外溢性,一味追求国际收支平衡往往不是一国发展战略的最优选择。当然,国际收支的综合账户在长期来看应该是可持续的——若长期逆差,可能导致储备资产耗尽;若长期顺差,意味着本国大量实际资源提供给外国进行投资和消费,不利于国内资本积累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也许德国模式是值得参考的,经常项目顺差与金融项目逆差可能是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合适选择。

从战后历史上看,德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德国处于经常项目与金融项目双顺差时期,美元危机造成德国马克强势,德国储备资产增加(这一时期与中国上一阶段很相似);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德国进入经常项目顺差与金融项目逆差阶段,国际收支综合账户基本平衡,储备资产变动较小;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受东德并入影响,尽管德国货物贸易顺差依旧,但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经常转移流出增加,导致出现经常项目逆差与金融项目顺差格局;第四阶段是2000年以后,德国不仅重回经常项目顺差与金融项目逆差状态,且规模显著增大。德国因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选择了以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战略,其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强大竞争力形成长期货物贸易顺差。为平衡这种顺差,德国通过对外投资输出资本,形成金融项目逆差。其国际收支平衡所展现的这种特征,恰与其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从而使德国确立了世界高端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其经济增长和抗风险能力在发达国家中首屈一指。

另外,需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国际上对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的批评大多基于我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事实上,汇率虽是影响贸易平衡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与德国一样,人民币汇率低估并非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相反,这是我国特定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国的经济结构具有超高储蓄率的特点,国内投资率尽管较高,但仍不能满足储蓄供给,从国民账户恒等式来看,会导致过量的出口;同时,中国劳动力供给长期充沛,成本较低,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普及使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大幅加快,因此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并非主要来自于汇率的低估,更多的是人力资本优势的体现;此外,2014年以来经常项目顺差的扩大还与内需下降造成的进口快速回落有关。因此,以贸易顺差推断人民币汇率低估是站不住脚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当前应采用经常项目顺差与金融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组合;汇率政策上,在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度贬值;还要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2015年上半年“热钱”创纪录流出也警示我国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需同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防止“热钱”大规模进出造成市场波动。

(作者为中国民生银行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