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雷剧不雷理 牛头该不该交给国家?

作者:Nikodelar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7-15 22:05:35

摘要: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子孙,只能用图片和文字去了解那一段段封尘的往事的话,咱们家的“金子”,还是应该让它在咱们自己的土地上“发扬光大”。

《盗墓笔记》雷剧不雷理 牛头该不该交给国家?

Nikodelar

    最近爱奇艺主推的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网络剧巨制《盗墓笔记》已成为舆论焦点。在最初的先导集中,该片大量与原作不符的台词、情节、人物设定以及“五毛钱特效”使观众和网民将其讽为“雷剧”,而大众对该剧的所有指责与不满都集中在了饰演男一号吴邪的李易峰的一句台词上——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赶快把这个牛头交还给国家。而“交还国家”也成了2015年最新的网络热词。《盗墓笔记》原著为南派三叔,是一部描写一群盗墓者纵横于古墓之间的恩怨情仇和光怪陆离的冒险故事的小说,既然描写主题是盗墓者,那么整部作品的道德界限和法律观念就显得十分模糊,而这句“交还国家”,则是大众对于原著中身为盗墓初学者的主角吴邪在网络剧中摇身一变成国家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正派形象的一种调侃。但调侃归调侃,《盗墓》系列庞大的忠实粉丝群体却无法避免地将这种调侃转换成了一种思潮,认为文物保护太浮夸,“倒斗”(盗墓的另一种说法)反而是酷炫又高逼格, 甚至还有网友在网上力挺“倒斗”,甚至扬言要组队去盗“秦始皇陵”!笔者认为该剧确实雷,但这种观点就真的不可取吗?在现实中的古墓里,真的有如小说中那般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么?

    第一个问题暂且放下,而这第二个问题,笔者可以打包票——真的有,且价值连城。

玉衣

    小说中所说的玉俑,其实就是指西汉文、景帝之后,晋朝之前,历代皇帝及诸侯死后所穿的玉衣,在魏文帝曹丕于公元222年下令禁止使用后,便不再出现在皇家陵园中的绝世珍宝。西汉之后的玉衣,按所葬人的身份和生前功绩,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和金、银、铜丝缕织而成,所以就有所谓的金缕玉衣中必是历代王侯中生前最脍炙人口的人物,诸如大名鼎鼎的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就和夫人穿统一规格的金缕玉衣下葬。价值方面,虽然不像小说中返老还童那般神奇,但用料却都是真金白银,以西汉刘胜那件为例,金缕玉衣一般全长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连缀而成,市场价值约在30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北京三环内1000个中产家庭算上房产一生的积蓄,而考古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则无法估量。但就是这价值连城的宝贝,却屡屡在出土后被发现抽走了金丝,致使玉衣残缺不全,玉片宝石散落棺中各处。这,自然就是人称“土夫子”的盗墓贼所为了。只抽金丝不动玉片,不是因为玉片不值钱,而是因为历朝历代,玉都是皇家才能用的特殊材料,不可能随意在民间流传,偷出来也不能出手,所以只好把可随意流通的金丝用小刀挑走,这一挑不要紧,对文物的考古价值有多大损害我们无法估计,就是单单这1100克的黄金,也只能熔了再卖,市场价值也就区区百万,与巧夺天工的西汉工匠们夜以继日打造的金丝的价值相比,可以说是暴殄天物了,而且为了这区区几百万的黄金,毁了这一部传世奇宝,让人不由得唏嘘。

夜明珠

    不错,这存在于传说中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当之无愧的珠宝之王,也是确有其物的。对于夜明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金刚石的原石,而历史上最有名的夜明珠,就是慈禧太后口中所含的陪葬品“国英”(Star of China),这颗重达787.28克拉的金刚石,被考古学家推断是丢失了350多年的由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贾汗国王命名的“莫卧尔大帝金刚石”(the Great Mugul)原石。既然唤作夜明珠,必有其就里,据孙殿英的描述,慈禧口中的这颗夜明珠,夜晚所发出的绿色磷光,可在十几米内照亮人脸。它的市场价值在1908年是1080万两白银,折合现在约8.1亿元人民币,与玉衣精致的做工所体现的人文价值不同,“国英”的价值全部浓缩在单品的稀少和浑然天成中,说它是中华镇国之瑰宝是决不为过的。而可惜的是,这颗原石至今下落不明。孙殿英,民国时期河南军阀,1928年6月,以剿匪为由,调兵遣将连夜直奔清东陵,开棺动骨,目的当然是慈禧陵的金银珠宝,棺椁内最惨不忍睹,包括翡翠西瓜、珍珠、玉雕珊瑚树在内的价值5000万两白银(约40多亿元人民币)的慈禧陪葬品被洗劫一空,慈禧本人身上的丧服都被扒光,暴尸在棺外长达40多天。东窗事发后,孙殿英为了了事,将所盗得的稀世珍宝都一一赠送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层及其家属们,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夜明珠“国英”据说是被赠予宋美龄,并作为其脚饰佩戴。现在能确定存在于国内的慈禧夜明珠,是八国联军侵华时,一个宫女受老佛爷之托给八国联军统帅们赠送原本于凤冠顶上的9颗夜明珠中的4颗,被该宫女偷偷带走并保存至今。而超越这9颗夜明珠的真正国宝“国英”,如今已经下落不明。

    有人说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有一半是诗词曲赋,另一半就是金银珠宝,前者是思想,在千年的历史中会不断演化,每一代中华儿女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但总会是中国的文化传承;然而后者则不同,纵使星移斗转,珍宝仍旧是珍宝,唯一会改变的却是它们所归属的土地和人民。盗墓的世界神秘莫测,盗墓的故事扣人心弦,归根结底是因为其中贯穿着无数的历史疑团和神话传说,作者的灵感也大多源于已出土和证实的文物与民间或官方的传说。但假使这些文物都在出土前被“倒斗”的摸金校尉们换酒钱了,那么可能连这些故事都不会存在了。如今的盗墓者,由于明面市场对于文物出售的监管力度,不太可能在本土将盗得的宝物销赃,因此极有可能将其流向海外,如果是这样,那么不知道要有多少珍宝,要让我们只能去揣测而不是观赏,不知道有多少历史,要埋没在这些“土夫子”的无底欲壑之中。有句话叫“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但用在这里恐怕不合适,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子孙,只能用图片和文字去了解那一段段封尘的往事的话,咱们家的“金子”,还是应该让它在咱们自己的土地上“发扬光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一个人一时的纸醉金迷,孰轻孰重,想必是一目了然了。

    所以“牛头”,还是交还给国家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