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的“春天”还有多远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4-29 22:01:00

摘要:慈善超市的“春天”还有多远

慈善超市的“春天”还有多远


    从时间维度上看,“慈善超市”已并非新生事物。2003年5月,我国第一家慈善超市在上海镇宁路开业。从那时起,慈善超市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地不断涌现。
    纵观发展至今走过的10余载光阴,慈善超市作为一种救助贫困人群的非营利性机构,在与普通超市的竞争中显得势单力薄。慈善超市大多勉强度日、门可罗雀,深陷募集能力弱、运行成本高、经营能力差等问题中难以自拔,并未发挥应有的救助帮扶效力,其中有不少甚至早已关门或成为给贫困居民发放年节物品的场所。慈善超市到底怎么了?
新思路:边享实惠边献爱心
    面对慈善超市的整体萧条,去年4月,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街道率先“试水”服务外包,与一家企业合作将慈善超市转型为社会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一年后的今天,夫子庙慈善超市作为江苏省首家市场化运作的慈善超市,正在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近这段时间,由于慈善超市合同已经到期,夫子庙街道正忙着和新的合作方交接。超市内并不算多的物品中,依然有不少“抢手货”。夫子庙慈善超市工作人员说,街道和企业进行商业化合作后,超市里的东西多了,规模最大时有商品近千种。运营一年来,他们也在不断摸索经验和心得。“通过调整思路,慢慢向一些小型生活超市看齐。”
    与普通超市不同的是,摆放在夫子庙慈善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分为慈善价、市场价和爱心价。如一包紫菜,市场价为3元,而爱心价为4元,1元的差额将作为慈善基金,捐给困难家庭。与此同时,除了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其他人在这里每购物一次,都要向街道慈善基金捐献一毛钱。
    夫子庙慈善超市负责人坦言,爱心价和市场价差额有限,只是多数人还没有养成为困难群体献爱心的主动意识。他们通过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居民,并向他们分发公益小册子。
市场化运作破“瓶颈”
    据介绍,参与慈善超市运营的企业,由夫子庙街道为其免费提供场地,经营商品分为惠民区、慈善区和公益活动区。惠民区以平价水果、生活必需品、土特产为主,面向大众销售;慈善区以超市自购、企业捐赠、居民义卖、上级下拨物品为主,只有困难群体可享用,免费领取或大幅优惠;公益活动区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幸福沙龙等宣传活动。全部慈善商品经营所得以及惠民商品的三成利润会交给街道,用于慈善事业。
    “这样做,是将慈善超市部分转变为市场行为,使超市既能满足救助,也有购物功能。”夫子庙街道一位负责人说,实践证明,慈善超市要真正发挥作用,政府就不能一直“抱着喂奶”,也不能总指望有企业“靠着”,而是要通过引进具有市场管理经验的企业,使得慈善超市盈利并反哺慈善。
    “当然,提倡慈善超市部分回归市场,不是说政府就撒手不管了。政府慈善超市补贴和扶助困难群体的功能不能因此减弱,而是要通过市场化来加强。”该负责人强调说,对此要有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机制,防止一些慈善超市有了生意却没了慈善。
    “原来每月只有几十元的营业额,现在上升至月均营业额两万多元。慈善超市开业一年,困难群体的救助面明显扩大了。”夫子庙街道办事处分管民政的工作人员透露,下一步他们打算“盘活”超市,发展线上购物,实现盈利,将利润拿出来帮扶更多的困难家庭。
    据他分析,想让慈善超市生意红火,还要解决消费者的“面子”问题。目前到慈善超市购物的困难群体多为老年人。发放救助物品时,有些年轻人不愿自己去拿,让父母亲代领。学生甚至也不愿意去领助学券,鲜少到慈善超市买东西。通过微信号和微店,可以在网上购物、支付,慈善超市负责送货上门。
鼓励民间力量进入
    2009年,南京市区加上各区县的慈善超市达到了120余家。由于外部“输血”不足,自身又缺乏“造血”功能,许多慈善超市货架上的物品越来越少,最后无物可发,直至关门歇业。现如今,南京市慈善超市已从最初的街道全覆盖,锐减到目前的几十家。正如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所言,“国内慈善超市要么是不具备慈善功能的超市,要么是不具备超市功能的慈善。”两种极端都偏离了兴办和推广慈善超市的本意,也让民众产生误读、不理解,转而不支持。
    2013年前,民政部下发《关于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拟规定,民政部门今后将逐步从慈善超市的全包全揽中退出,慈善超市可交给社会组织或企业来负责运行。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其最大亮点在于鼓励各类民间力量和政府进行合作,来推动慈善超市的运营。
    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把我们过去政府抱在手里不会干、干不好的工作交给成熟的社会力量去做,慈善超市‘联姻’社会力量,转型为社会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这是一条出路。”
(本文节选自《人民政协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