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俄接近的背后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5-13 21:32:00

摘要:中俄接近的背后

中俄接近的背后

■赵灵敏


5月7日到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在俄罗斯期间,习近平和普京进行了两年来的第11次会面,并到莫斯科红场观礼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俄还签署了32份合同,包括中国为俄罗斯提供数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贷款,其中包括一笔用于建造莫斯科到喀山高速铁路的3000亿卢布(约合60亿美元)贷款。
    习近平此行,参加红场阅兵是重头戏。而此次阅兵是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从2013年底开始的乌克兰危机以及2014年4月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举动,促使西方出台了多轮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降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新低点。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俄罗斯在二战中的贡献和牺牲众所周知,尽管此次阅兵涉及超过1.5万名士兵、近200件军事装备和约140架飞机,盛况空前,但大部分的美欧国家领导人还是拒绝了观礼红场阅兵的邀请,这和10年前美国总统小布什、法国总统希拉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50多个领导人悉数出席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来到红场的各国领导人只有20多个,而在这其中,习近平是为数不多的来自重要国家的领导人,中方还首度派出110人的仪仗队参加阅兵,给足了俄罗斯面子。
显然,如果没有中国的热情捧场和高调参与,此次的红场阅兵恐怕就成了俄罗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普京将颜面尽失。对此俄罗斯上下心知肚明。根据俄罗斯民意基金会4月底在全俄范围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7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友好国家,在该机构历年来的类似民调中达到新高。而为了回报中国的善意,俄罗斯放松了其在能源协议、中方投资、尖端武器销售上的立场,以寻求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更大支持。在习近平出发之前,俄罗斯同意向中国出售最先进的S-400防空系统。5月11日,中俄还开始为期10天、各有10艘舰艇参加的地中海联合军事演习,这是中国军舰首次驶入黑海沿岸的新罗西斯克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也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将建造一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每年出售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可以说,乌克兰危机使得中国获得了一个机会,既可以以优惠价格获得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也可以从西方竞争企业手里拿下大的基础设施协议,还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而对俄罗斯来说,西方的制裁加上去年底以来国际油价的暴跌,使得其经济面临巨大的困境,预计2015年的实际增长率是-3%,随后也将长期保持在0%左右。巨额资本流向国外的动向仍未停止,俄罗斯中央银行发表推测称,2015年资金流出额将达到131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GDP已经是俄罗斯的5倍,未来中俄的经济实力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截至2014年,中国连续5年是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是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
自1840年代中国被动进入国际体系以来,中国在对俄关系上差不多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当下的情势使得中国第一次有机会在实力和心态上“压倒”俄罗斯。
但是,和任何一种国家关系一样,中俄之间同样有自己的问题。首先,从俄罗斯今年3月又同阿布哈兹签署合并条约这一情况看,俄罗斯对吞并克里米亚的行为并没有任何悔意,也不打算收手。而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有远大的抱负,在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在上升过程中,中国外交的中心工作是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国际环境。尽管中国针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保持了中立,但中国没有承认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这一事实,因为俄罗斯的所作所为违反了中国所倡导的“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显然,中俄两国的国际观是有所不同的。
其次,俄罗斯正在快速成为沙特那样的能源供应国,美国参议员麦凯恩说其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奥巴马称之为“什么都不能制造的国家”。目前俄罗斯出口总额的80%来自于能源等原材料部门,在工业产值中,这些部门的比重也接近70%,而在苏联解体的1990年,这一比重只有33.5%。如果只是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来看,今天的俄罗斯情况并不理想。普京虽然强势,但并没有给俄罗斯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反而加速了俄罗斯沦为能源供应国的步伐。与中国和美欧广泛的商贸关系不同,中俄双边贸易中的绝大部分是能源出口。这种单一贸易结构,阻碍了两国双边贸易联系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中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除乌兹别克斯坦之外的其它所有中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一直将这一地区视为自己的禁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将可能和俄罗斯所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产生竞争关系。此外,2012年4月份,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与越南PetroVietnam共同组建了一家合资企业,前者持股49%,双方将合作开发南海两个海洋油气区块,而这两个油气区块位于中国主张用来划分南海领土归属的“九段线”内。
因此,尽管目前中俄接近给中国带来很多好处,但中国必须避免给外界尤其是美欧传递一种中俄结盟抗击西方的印象。因为一旦美欧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将会承受比现在大得多的战略压力,而以中俄目前的实力,是不能同美欧长期对抗的;如果出现这种局面,中国将得不偿失。另外,俄罗斯目前和中国接近有很大的不得已的成分,一旦它在西方制裁下喘过气来,渡过难关,局面或将会发生变化,中国对此不得不察。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