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银行参股保险公司试点不宜扩大

作者:马光远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30 20:07:00

摘要:银行参股保险公司试点不宜扩大

 

马光远 经济学博士

   保监会发言人袁力4月29日披露,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已经获得了国务院的原则同意。根据笔者对中国混业经营进程的了解,这里的所谓“原则同意”银行投资保险公司,显然不是指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这个事情本身,这是媒体的误解。其实,早在2008年初,国务院就批准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该文件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试点范围为3至4家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根据国务院的批示精神,签署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约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有关规定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平等互利的原则,可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也就是说,自2008年开始,商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问题,至少在政策层面获得了合法的通行证。
    在此之后,保监会对于准备参股的商业银行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选秀”工作。第一批选择了包括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内的四家银行参与投资保险公司的试点银行。4月14日,保监会首先批准了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方案,并将之报送国务院批准。所以,袁力披露的,显然是指国务院原则同意这两个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具体操作方案。此举也意味着,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银行参股保险公司问题正式进入了操作层面。
    如果再从保险公司入股银行追溯,则这个历史显然更为久远。2006年9月,中国保监会就出台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未上市银行的股权。据此,2006年年底,中国人寿入股广州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中国平安保险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并成立平安银行之后,银行与保险之间的“联姻”一度达到高潮。当时,尽管这样的探索被《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诸多规定分业经营的法律所禁止,但从中国改革路径的基本逻辑看,本也无可厚非,而且管理层对此也持默许的态度。
    为什么要追根溯源说这段历史,是因为笔者对保监会发言人袁力的高调表态特别奇怪,既然不是新鲜事,为什么要如此高调呢?其实,只要想想目前身处金融危机的国际环境和大背景,就明白这样的高调显然是针对外界的质疑而提前放出的一个气球而已。保监会的发言人高调透露国务院的批示精神,无非是说明,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高层对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互相参股的原则精神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改变。
    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当然值得嘉许,而且从现实来看,无论是银行参股保险公司,还是保险公司入股银行,对于双方似乎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银行可以通过参股保险公司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而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的入股解决了资本金和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保险公司因为同业竞争的原因从别的保险公司退股以后,面临着新进入者迟迟不能到位的尴尬处境。这次,批准北京银行和交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从商业的角度而言,的确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而这种商业利益的考虑恰恰是1999年美国《现代金融法案》实施以后,混业经营的精髓之所在,然而,也可以毫不避讳地说,这种缺乏内在监督机制、丧失风险隔离墙的混业经营,正是导致次贷危机发生,并演化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之一。在没有风险隔离的情况下,出于纯粹利益的考虑,保险、银行和证券机构,互相支持高杠杆的金融创新,最终导致了风险的爆发和金融机构的崩溃。
    现在,我们的师傅尚在金融危机的深渊中挣扎,很多混业之后的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等靠政府才能保命苟活,殷鉴不远,岂可不防啊。就中国的金融业而言,搞金融衍生产品,搞业务创新,在一个监管残缺的环境下,一旦构成损失,则风险根本难以估量。混业经营有它的好处,但次贷发生的链条也昭示出其致命的缺陷。因此,笔者建议,对于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混业试点,一定要秉承低调的作风,不能盲目扩大,至少不能现在盲目扩大。银行不进入保险公司会少一个增长点,但同时也可以少一份监管的风险。现在,全球都在检讨混业经营的问题,我们万万不可以我们的银行安然度过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忘乎所以,就抗风险的能力而言,我们远远不如现在正在亡命挣扎的这些欧美的金融机构。
    当然,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探索不应该被禁止,但千万要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监管能力,我们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尚不足以应付混业经营带来的诸多风险。试点可以,但不能盲目扩大,更不应该高调宣传,特别要预先制定监管措施和可能出现的风险。银行和保险公司目前的局面来之不易,要抑制自大和金融创新的冲动,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还是应该悠着点的,老老实实在传统业务上赚钱,等过了这个风口浪尖,再来扩大范围试水也不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马光远
马光远

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金融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英国《金融时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的专栏作家和特约评论员;财经大V频道创始成员。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