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伊朗核谈判的经济账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4-08 21:27:00

摘要: 4月2日,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之后,伊朗和六国(安理会五常加德国)终于就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伊朗以停止和削减核计划为代价,换取国际社会取消对其进行的经济制裁。

伊朗核谈判的经济账

■赵灵敏


    4月2日,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之后,伊朗和六国(安理会五常加德国)终于就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伊朗以停止和削减核计划为代价,换取国际社会取消对其进行的经济制裁。自2003年伊朗核问题爆发以来,相关的谈判不计其数,但都无果而终。此时能达成协议,根本原因是美国和伊朗都有达成协议的强烈愿望。奥巴马需要在外交上取得突破,名垂青史,留下政治遗产;伊朗则饱受西方经济制裁之苦,经济上处于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最困难的时候,迫切希望解除制裁。
伊朗核计划的历史已经有半个多世纪。1950年代,伊朗巴列维王朝和美国关系密切,从美国引进核反应堆,并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和美国的关系急转直下,伊朗转而寻求俄罗斯帮助建设核电站。美根据其情报认定,伊建造核电站是假,秘密研发核武器是真。
    2003年2月9日,时任伊朗总统的哈塔米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伊朗国内已经发现铀矿,伊朗将进行开采并建设铀转换和铀浓缩设施,以便建立一个完整的核燃料循环系统。至此,伊朗核计划已经发展到关键阶段,即核燃料循环系统建设阶段。这个系统建成后,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浓缩铀的丰度,最终可能使伊朗获得武器级高浓缩铀。伊朗的这一表态使得举世哗然。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伊朗在当年10月被迫宣布中止铀浓缩活动,并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这个文件主要是要求相关国家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活动提供便利。
    到了2006年1月,伊朗宣布恢复已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安理会发表了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的主席声明,但伊朗反应消极。此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四个制裁伊朗的决议,即2006年第1737号、2007年第1747号、2008年第1803号与2010年第1929号决议,制裁的内容从最初的和铀浓缩、弹道导弹相关的技术和原料,逐步扩大到旅行限制、冻结财产等经济方面。
    此外,美欧还出台单边制裁法案,在金融、能源、石化等领域不断“把螺钉拧紧许多”,并敦促日本、韩国、中国与印度跟进对伊朗制裁,警告“任何国家要么与美国做朋友,要么与伊朗做生意”。比如美国规定,自2012年6月28日起,如果某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继续通过伊朗央行从伊朗购买石油,美国就切断该国所有金融机构与美国银行体系的联系。考虑到美国银行业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各国也只得跟随美国的做法。美国不断收紧伊朗的生存空间,使其难以利用大国矛盾从中渔利,也使其他国家更难在制裁问题上对美虚与委蛇。
    国际社会制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伊朗民众感受到制裁给经济和生活带来的痛苦,让民众迫使政府在核问题上让步。目前看来,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国际制裁首先使得伊朗的外汇收入大幅减少。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伊朗出口额的八成,占政府预算的六成。国际制裁使得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出口额锐减,石油出口目前每天不到100万桶,离400万桶的满负荷出口能力相去甚远。而2014年底以来国际油价的暴跌,更使得伊朗的出口收入急速缩水。
2014年12月伊朗政府向议会提交的预算案显示,2015年度伊朗预计收入820亿美元,相比2014年增长8.5%,但考虑到接近20%的通胀率,实际购买力不升反降。为弥补油价下滑带来的收入缺口,政府计划将税收增加22.5%,同时削减26.5%的日常生活补贴。由于政府收入下降,伊朗青年(15到24岁)失业率高达26%,通货膨胀高达40%。为了应对危机,伊朗政府将外汇主要用于购买食品和药品,减少对非必需品的购买。为稳定物价,政府派出检查人员和便衣到各大商场巡逻,打击哄抬物价和囤积商品等非法行为,对不法商人采取罚款和吊销执照等措施,但成效不大。
多年的制裁还造成伊朗石油生产设备老化,能源业发展远远落后于既定目标,石油生产和出口领域都受到损害。例如,中石油在伊朗的石油开发项目和海上气田项目受到制裁影响,关键设备如天然气压缩机无法运进伊朗,使其项目推进速度缓慢。由于缺乏精炼设备,伊朗在大量出口石油的同时,50%的汽油消费却需要进口来补充。2007年,伊朗曾推行石油配给制,结果引发社会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普通民众虽然在情感上支持领导人对发展核能力的孜孜以求,但随着制裁的持续,因为生活越来越困难,质疑的声音也就随之增多。越来越多的伊朗人希望,政府能同各大国达成妥协,以阻止他们的生活状况继续恶化。
    伊朗的经济需要和美国领导人名垂青史的冲动一拍即合,伊朗核问题终于达成了历史性协议。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但事情还远远没有了结。伊朗发展核能力的根本动因是其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美国交恶,处于逊尼派掌权的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还有以色列这个宿敌。这些使得伊朗觉得必须成为核大国才能保护自己。现在,伊朗和美国的关系虽然有所改善,但非常脆弱,其他的地缘政治处境则依然如故。这样一来,核协议对伊朗来说可能更多是权宜之计。伊朗坚持保留和平发展核能的权利,而和平发展核能与将核能用于军事目的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伊朗核问题离最终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