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民营银行之后再发力 南存辉牵头“浙民投”

作者:徐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4-08 13:21:00

摘要:继牵头发起成立浙江首家纯民营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后,浙民投也是正泰集团牵头发起的,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出任浙民投董事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超 杭州报道

  4月7日上午,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民投”)在杭州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这标志着浙江首家也是浙江最大的“浙字号”民营投资公司正式投入运营。

  去年8月份,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在上海成立,59家均为大型民企的参股股东和500亿的注册资本,使中民投成为全国首家“国字号”也是最大的民营投资公司。

  现在成立的浙民投,虽然只有9家股东单位,但实力各个不容小觑,其中8家民企均是浙江民企“大佬”,位列中国民企500强之列,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国内最大基金公司之一工银瑞信也入股参与。浙民投首期注资50亿,未来逐步增资到300亿。

  值得关注的是,继牵头发起成立浙江首家纯民营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后,浙民投也是正泰集团牵头发起的,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出任浙民投董事长。“(浙民投成立)标志着浙江民营经济走上历史新阶段。”南存辉在创立大会上说。

  “项目+母基金”模式

  去年11月,经浙江省政府同意,浙民投筹建工作正式启动,先后有30多家浙江民企和筹建组进行洽谈和接触,最终确定的股东为正泰集团、富通集团、巨星控股集团、卧龙控股集团、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奥克斯集团、圣奥集团、杭州锦江集团和工银瑞信旗下的工银瑞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些企业的经营涵盖智能电器、新能源、通信、机械制造、汽配、家电家具、环保、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浙民投主要服务于浙江民营龙头企业,通过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直接参与混改、风险投资等方式发展壮大以“七大万亿级产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南存辉表示,浙民投设计了以“项目直接投资+母基金投资+市场化基金”的合作投资体系,根据不同行业设立不同的开放式专项子基金,带动民营企业投资和撬动金融机构投资,确立国企混合制改革、浙商企业的产业链整合及延伸、新兴产业的投资、海外平台建设为主体的经营目标,同时根据发展情况为新股东、新投资资金来源的扩展预留空间。

  此外,条件成熟时浙民投还将引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外资投资机构资金等长期资金参与。对此南存辉回应本报记者,资本逐利性是投资的基本逻辑,对具体的资金参与现在还在考虑方案,希望以后成为常态化的模式。“浙民投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循序渐进,求强求稳。”

  意在打造民企航母

  在中民投的59家股东中,合计下辖8家上市公司,而浙民投首批发起的8家股东企业,旗下就拥有8家上市公司,尤其是正泰集团,前脚办银行,后脚搞投资,且都是牵头和主发起人。南存辉说,50亿的首期注册资本,其他8家各出资5亿,正泰出资10亿。

  对于浙民投成立的目的,浙民投董事会在成立大会上表示,浙江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民营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但民营经济“小、散、弱”的特征十分明显,制约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阻碍了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公开信息显示,截止到2014年11月,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222家,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的14.3%,位居全国首位。但总市值1.56万亿元,仅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总市值11.16%;前三季度利润总和370亿元,仅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的6.44%。

  浙民投在发起过程中,也对浙江的资本情况做了一番调研,发现浙江民营企业中有绝大部分都在积极开展产业升级或转型的各项工作,并购重组的市场投资行为快速增长。浙江民营经济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投资行为分散,所需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金融杠杆运用不充分,可以用于股本投资的资金来源非常不足;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决策以公司系统内为主,借助外部资源较少,开展跨省、跨境并购重组的能力比较弱;资本实力较弱,导致在开展并购重组谈判活动中处于较低的地位,投资成本高的情况比较明显;缺乏直接、有效的政府指导和政策支持。为了在投资领域抱团发展、跨界经营,浙江官方有意打造自己的浙民投,解决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诸多问题,以期加快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按照浙民投的战略,通过兼并重组提升省内大中型民营企业产业层次,通过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扶持更多有前景的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打造若干“万亿”产业集群,提升浙江民营经济整体竞争力。

  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沈荣勤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民投的投资方式以项目为主,什么赚钱投资什么,而浙民投的投资目标主要是产业并购和重组,意在浙江打造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企航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