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正文

双面“能吏”仇和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3-18 21:56:00

摘要:仇和全程参加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但散会之后,他却被“留”下了。

双面“能吏”仇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仇和全程参加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但散会之后,他却被“留”下了。  
    3月15日12点55分,总理记者招待会结束不到20分钟,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
    58岁的仇和,可以说是近20年来中国颇具争议的执政者之一。《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从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再到昆明市委书记和云南省委副书记,伴随其从政轨迹的关键词,除了“改革”竟是“拆建修”。
    自仇和在宿迁被贴上改革标签后,百姓感激他“铁腕治城”,学者赞同其“以人治推动法治”的理念;与此同时,其人生的另一条轨迹也在悄然铺下。宿迁一名官员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当宿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豪集团董事长刘卫高接受调查的时候,“仇和的好日子就算快到头了”。
    据了解,从宿迁到云南,跟随着仇和仕途一起扩展的还有刘卫高的商业版图。以至于外界普遍揣测,导致仇和落马便与刘卫高的调查有关。
官商浑水
    仇和是此次全国人大会议云南团的重要成员。
    3月13日,在云南团的会议上,仇和有一番发言。此时,距离他落马,大约还有50个小时。一位参加今年两会的记者说,两会期间他两次约访仇和,均未果。
    在公众视野中,仇和也曾消失过一段时间。最近印象深刻的发言,是仇和在2014年底云南省委常委的年度民主生活会上的反思:“总觉得自己是副手、是配角,在攻坚克难上主动性不够高。”
    过去4年里,云南官场屡次传出仇和或被举报,或被调查,或被外迁,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以“铁腕改革”著称的仇和,在云南尽管没有以前高调,但如今在特殊的时间节点被查,令人唏嘘。
    “这些并不是仇和违法违纪被查的主要原因。”3月17日,本报记者采访昆明市多个政府部门得知,仇和被查主要还是存在官商勾结,部分江浙商人难逃干系,如螺蛳湾项目。  
    记者调查得知,仇和主政昆明期间,最为知名的项目是螺蛳湾,问题最大的也是这个项目。仇和到任后,螺蛳湾项目借鉴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模式,被明确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320亿元。此前,昆明官场就流传着仇和与刘卫高的这个项目有关联。 
    昆明市环保局一位要求匿名的处级官员3月17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螺蛳湾项目的观赏树木,全部从江苏运抵昆明,价值不菲。 
    仇和在昆明大刀阔斧的一项重要改革便是大规模城中村改造,此时刘卫高追随至昆明。据调查,仇和被查或牵涉拆迁腐败问题,不论是江苏,还是在云南,都是如此,且多与刘卫高有关。
昆明往事
    提到仇和,一般都会从宿迁说起,之后才是一路改革到云南。2006年,在宿迁十年之后,仇和升任江苏省副省长。一年之后,他意外调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之职,再次主政一方。
    在昆明,“仇和新政”包括了一整套重大改革措施:整顿吏治,打造班底;开展城市综合治理,包括治理滇池水系;强力拆迁,推动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力促跨越式发展……
    相比之下,仇和做得最好的是“铁腕治吏”。尤其在2008年,对仇和一连串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官场行动,昆明人至今津津乐道。
    比如,2008年1月28日,仇和要求开会进行现场直播,让官员们开会再不敢走过场;1月31日,仇和主张面向全国公选后备干部,40名博士到昆明挂职;2月4日,仇和公布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联系电话,包括他自己和市长的电话,一时“昆明纸贵”。
    除了“治吏”,仇和第二项广受肯定的工作是滇池水系治理。“滇池死,昆明亡;滇池清,昆明兴。”轰轰烈烈的“河长制”就此出台,仇和亲自担任 “河长”。
    而和治水相比,治堵则曲折得多。从2008年到2011年,仇和在昆明启动了大量城市建设,民怨最大的就是强拆城中村。当时,仇和问了一个问题:“二环一年能不能修好?”在场的官员吓了一大跳,随后昆明遍地挖坑、尘土满天、噪音轰鸣,所有道路都因二环施工陷入拥堵中。接着仇和决定修地铁,且6条地铁线同时开工,昆明一片哗然。
    随着仇和一声令下,一年要种300万棵树,每条人行道都要有3行树,园林部门、城建部门的公务员,就统统上街种树去。2010年,昆明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3%,当年就圆了国家园林城市之梦。
铁腕改革
    仇和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给官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当官不是美差”。
    当仇和履政到宿迁任市委书记后,“仇和式”铁碗改革突然而至,他改革的原因似乎很简单:上级向他要政绩,百姓向他要幸福,自己又要有作为。怎么办?那就是改革。
    从江苏到云南,仇和一直都处在舆论的漩涡中,他手腕强硬,不允许任何讨价还价。比如:给教师下达招商任务,命令小偷在电视台宣读“忏悔书”,卖掉公办学校和医院,实行公推公选干部改革,完不成任务的一律免职等。
    “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记者梳理仇和的历次改革,面对毫不遮掩的强硬,仇和的形象被外界赋予了截然不同的符号意义。
    仇和一度被视为能吏的代表,在于其大拆大建的从政风格;但其落马并不是因为其工作实绩,而是由于其“严重违纪违法”。
    在3月15日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回应有关反腐败的提问时称:“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北京大学一位受访者说,无论能吏或庸官,只要触犯法律就应依法追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