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全民环保的启蒙

作者:马维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3-04 23:11:00

摘要:环保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在社会各个阶层聚焦,从普通大众到环保部到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所有人都置身其中,这是一场必须打响的全民之战。

全民环保的启蒙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一部号称中国版《寂静的春天》的纪录片,让人们关注环境问题的热度多点燃烧。

  PM2.5吸多了会得肺癌,谁能置身事外?环保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在社会各个阶层聚焦,从普通大众到环保部到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所有人都置身其中,这是一场必须打响的全民之战。

  一直被称做“最尴尬部门”的环保部,恰逢新部长刚刚履职,马上喊出了“狠抓执法”的口号。新部长说要见见那个拍纪录片的记者,新一轮保卫蓝天战一触即发。

  环保部“磨刀”

  还是在北京西直门南小街115号,环保部二楼的多功能厅,台上台下坐着的几乎还是同样那些人,但新部长履职后环保部的首场新闻通气会,却让人感觉到一股不一样的气息。

  此前一天的3月1日,同样是在这座楼里,已经举行过一场座谈会了。新环保部长陈吉宁上任后的第一场座谈会,受邀的就是20家中央、都市和网络媒体负责人,充分表达了这位原清华校长对新闻界的诚意。记者们谈了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又对环保部的工作提了意见。有记者说,媒体刊发了批评性、监督性的报道,环保部要有虚心接受和认真对待的“雅量”。有的记者说,现在是移动媒体交互式传播时代,环保部要加强新媒体工作。

  回应很快就来了。隔日的新闻通气会,通稿里白纸黑字地写着“陈吉宁部长明确要求建立微信举报平台,支持和动员全社会力量与环境违法行为作斗争”。Duang!这的确很快!

  出席通气会的照例是分管宣传的副部长潘岳,与以往不同的是,潘副部长这次有一半的内容都是脱稿讲话。

  “这个日子不能再混下去了!”潘岳说,2013年“两高”环境犯罪司法解释出台,至今仍有8-9个省区没有查处一起环境犯罪案件,但是这些地方实际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违法现象。

  通气会的主题归纳为四个字就是“狠抓执法”,这其实也是环保工作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环保)电网不带电,各管控对象陶醉在不停触网带来的愉悦中,法律还怎么有尊严?”

  用潘岳的话讲,这次通气会主要目的就是“推动新环保法更严格地执行”。他转达了陈吉宁的指示: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执法弱,大量环保法律法规得不到遵循。

  “我们已经发了新闻通稿,之所以还把大家大老远地叫来,在这里再念一遍,目的就是为了体现郑重、体现重视。”说出这句话的同时,潘岳还配合了一个双手向下压的动作。

  环保部终于下定决定要向自己动刀了。潘岳说:“新法不但要管污染者,也要约束不作为者。比如腾格里沙漠污染,如果不是记者报道,总书记批复,我们知不知道?”他扭头看了看坐在左右两边的两位政策法规司的正副司长,得到的答案是“NO”。

  “史上最严环保法,必然考验我们是否具有最严的执行力。环保人的压力很大,希望你们不断加强对我们的监督。我们一方面自查自纠,同时也希望大家提供线索。”潘岳说。

  以前,地方环保部门还有一些“借口”,如人手有限、执法装备差、权责不一致、“小马拉大车”等。如今,环保部已经打算不等不靠,先干起来再说了。潘岳说,当年的环保手段远不及今天,但是也依然很好地履行了执法监督的职责;新法实施后确实会有很多不能衔接的新问题,对此环保部也决不回避,边干边改。

  “但是,决不能以此为借口消极怠工。任何悲观、畏难、怠惰的态度都是中国环保人的耻辱,任何放任、回避、慵懒的行为都是中国环保人的失职。”潘岳如是说。

  环保产业的春天

  与环保部新闻通气会间隔不到2小时,就是2015环保企业家媒体见面会。每年全国两会前,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都要举办这个会议,主要目的是介绍环保产业的提案。

  和去年相比,环境的话题更热了,参会的媒体也多了不少。去年此时,会场倒数一二排基本没人。而今年,主办方在第一排前临时增加了一排座位,又在主席台侧方、后方添了多把椅子,才勉强解决了所有记者的座位问题。

  两会开幕之际,环保股大涨,与会的环保企业老总们不少人身家都暴增几亿到十几亿。正如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所说:以前,环保很热,但是股票不涨,说明投资者、市场对这个行业还不是特别看好。而如果环保产业发展有问题,很难想像环境问题能得到解决。

  文一波说,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投资从基础设施领域逐渐转移到环境领域,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衣食住行等“生存式消费”转移到了干净的水、空气等环境产品。环保产业的业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以往工程承包、设备制造为主逐步转向投资、运营为主,从单一从事水务等环节转而向横向、纵向的全产业链延伸,一些大型环保企业的并购整合越来越多,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

  从产业的角度讲,涌现出一些新模式。如最近比较热的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在文一波看来,第三方治理对产业的影响比PPP更深,“就像过去大家都在自己家里做饭,现在则要到餐馆去吃饭。很多工厂在建设和运行环境基础设施方面,未来都将通过市场的方式”。

  不过,第三方治理并不是强制性的,工业企业凭什么要把环境项目交给环保企业做?文一波在回答《华夏时报》记者的这一提问时表示,因为工业企业能够得到好处:首先,交给专业的环保企业做,运营成本会比自己做还低;第二,环保企业可以确保其实现达标排污,免于受罚。

  其实,要想让工业企业心甘情愿把自己手中的环境项目交出来,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加强执法。文一波说,只有环境执法的力度上来了,污染企业的违法排污成本高于守法成本了,才能真正释放出污染治理的市场需求,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并非巧合的是,环保部刚刚释放出了这样的信号。

  市场也有担心,如果执法真的开始严厉,市场需求上来了,现在的这些环保企业是否有能力快速实现产能扩张,满足市场需求?文一波认为,根本不用担心产能和能量,市场起来之后,这些自然就会起来了。环保产业现在不缺技术,也不缺人才,缺的就是一个规范的市场和理性的市场需求。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广东科达洁能董事长边程表示,将来,环保产业会成为支柱产业,就像现在的房地产一样。

  公众新任务

  环保部动员起来了,环保企业忙活起来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在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历史上,公众的参与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股重要力量。

  好在,已经有人开始这样做了,至少有人试图在更大范围地唤醒公众的参与感。这几天,一款被广泛使用的“污染地图”APP,下载之后你会发现即使能安装成功也使用不了,官方的解释是:访问量太大,正在紧急处理……

  这几天,登录NGO组织“自然之友”的官网有时会发现,它也瘫痪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访问量太大。

  英国有一首歌,叫《你永远不会独行》。关注蓝天、关注环保的普通大众,一时间多了起来。

  提及NGO,他们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在环保参与各方之中一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如今,NGO们更忙了。“绿色和平”的李菲意识到,很多对环境问题不闻不问的私友开始参与进来,很快将会有更多人“不只是围观”。

  “自然大学”校长冯永锋正发起一个66666元的“一起捐”。这是春节前,“自然大学”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在腾讯乐捐上发起的一个“众筹治霾”的项目,名字叫做“帮环保局长治雾霾”。

  现在,冯永锋的信心更大了,他甚至开始憧憬环保组织何时能有上市的一天。到那时,公众通过购买环保组织的股票,就能给自己带来双重丰厚的回报了——第一重是直接的投资收益,第二重则是环境质量的改良。

  其实,对于NGO来说,最为现实、有效的办法还是通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来解决污染问题。特别是新环保法实施以后,全国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已由原来的一两家增加到700多家,极大地解决了以前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的问题,对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地域范围限制也没有了。

  NGO们也已经行动起来。1月1日,“自然之友”和 “绿家园”在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南平生态破坏案”,目前法院已经受理,该案也成为新环保法实施后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1月4日,“自然之友”宣布启动“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该基金是民间第一家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用于资助和支持民间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提高环保组织的诉讼能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