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动了谁的奶酪?
摘要:如果说,专业诗人们写的诗是所谓“诗人之诗”,那么,余秀华写下的则是“人之诗”。
■王道应
余秀华的爆红呈愈演愈烈之势,一些为我所喜欢或为我所敬重或为我所欣赏的诗人,争先恐后地拥上舆论的前台,抢夺话筒,故作淡定、自居专业,高谈阔论余秀华现象,有的明褒暗贬,比如学院诗人臧棣,一方面声称余秀华比北岛优秀,姑且不论余秀华是否比北岛优秀,这种夸抬一个、打压一个的文风,以我观之,如果不是刻意幽默,实在是有些猥琐下流了。
一方面又宣称当下诗歌比余秀华写得好的少则300人,多则800人,如此郑重其事地给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具体数字,借以贬低余秀华以衬托自己不知高出北岛多少段位的做法,真是煞费一番苦心。有的则虚晃一招,将大众树为靶心,对其假想中的“大众艺术和大众趣味”极尽嘲讽之能事,比如江湖诗人沈浩波,一上来就将喜欢余秀华诗歌的一个个渲染成“打了鸡血般兴奋的大众”,继而又摆出一副睥睨一切、傲视大众的面目,声称自己不认为诗歌与大众有任何关联。姑且不论他的这一说法是否成立,也不论既非名门之后也非官宦子弟的沈诗人自居精英是多么幼稚和可笑,就算依了他的逻辑,既然井水不犯河水,大众捧读余秀华的狂欢,没妨碍你沈诗人在你的书房里孤芳自赏,你又何必像打了鸡血般兴奋急赤白脸地跳出来“抢镜”呢?
在富士康打工的诗人许立志当初跳楼自杀,有名不见经传的工友在新浪微博贴许立志的诗,不少沈诗人宣称的“大众读者”看过诗后,对许立志之死表达痛惜之情,一贯爱以诗歌权威的面目出现的沈诗人也不见出来露个面,给许立志盖棺论定,引许立志为同道,将其命名为我们的“专业诗人”。如今,为了兜售自己的诗歌美学,贬低余秀华的写作价值,这下想起出身与处境与余秀华相当的许立志来了,抬死人之棺以煞活人的风景,而且显得自己视野多广阔,立论多公允,但在明眼人看来,其手段之猥琐与臧诗人一般无二。
回溯余秀华爆红的源头,我这才知道,“始作俑者”是旅美诗人、女权学者沈睿女士。隔着浩淼的太平洋,彼岸的女诗人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此岸的女诗人并产生共鸣,甚而至于按捺不住激赏之情,撰文“鼓吹”,一干男诗人竟然坐不住了,上蹿下跳,打翻一地醋坛子,此情此景真是可笑复可悲啊。
按理,身居北京的臧诗人和沈诗人,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多有参与,并不缺出头露脸的机会,一个是著名学府北京大学的文科教授,一个是身家过亿的出版大鳄,掌握着丰实的文化资本和资源,用他们的圈子话语来说,都是在诗歌内部得到公认的资深诗人,没有丝毫理由吃余秀华的醋。余秀华蛰居湖北乡下,没有任何文化资本和资源的支持,也没有小圈子给她“供暖”,如果不是旅美诗人沈睿“私认”余秀华为“中国的迪金森”,引发众多读者的阅读热情,进而将余秀华拉入公众视野,我想鲜有人会去关注余秀华的真实处境和写作状况。如今,余秀华得到了太平洋彼岸递过来的一块奶酪,此岸的男诗人即使不必感到羞愧,也该打消嫉妒之心,祝福余秀华获得了属于她的“十五分钟成名时间”,而不是急不可耐地蹿出来“抢镜”,仿佛余秀华动了他们的奶酪似的。
一直占据文化中心,患有“边缘化焦虑症”的沈诗人们企图通过对“专业”、“诗歌内部”等概念的强调,来将余秀华剔除出“专业诗人”的队伍,用意何其曲折幽隐!事实是,何为专业,何为诗歌内部,完全是沈诗人们自我授权,自弹自唱!如果他们讲一点逻辑,完全可以撰文从学理上与旅美诗人沈睿进行辩驳,可是这些个“姿势主义者”们懒得下这样的功夫,别看他们平时叫嚣“自由、民主”,那不过是摆摆姿势、赶赶时髦而已。
其实,他们所强调的“专业”和“诗歌内部”,无非是声称只有得到他们小圈子认证的诗歌和诗人才是专业诗歌和专业诗人,只有他们写的诗才是“诗人之诗”。我看,余秀华可贵之处,恰恰在于没有把诗歌当做一门专业去操练,而是当做“生命的呼吸和喘气”去浸淫。如果说,专业诗人们写的诗是所谓“诗人之诗”,那么,余秀华写下的则是“人之诗”。
(作者为诗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