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开放民间投资新政如何激发民资热情?

作者:商灏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25 20:17:00

摘要:开放民间投资新政如何激发民资热情?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最近两周来,特别是国务院4月15日常务会议提出要尽快修订政府投资项目核准目录之后,如何拓宽和畅通民间投资开放路径问题备受舆论瞩目。人们普遍认为,民营经济一向是社会经济中最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如果开放民间资本进入更多行业和领域,不仅会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也将为经济刺激计划增添重要力量,并能够提升整个国家经济的效率和活力。
    人们注意到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玉书4月20日在一次演讲时称,4万亿元计划对于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不大,国家现在可能正在研究制订促进民营企业增加投资的政策,这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未来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高官最近曾表示,私营企业目前已占我国内资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目前地方企业对一些投资减税的政策不了解,这是目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不大的原因,而民间投资积极性不大,可能会影响今年经济保八的增长。
    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9年春季经济预测报告认为,仅靠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来拉动总体投资增长,难度是很大的。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努力增加投资,特别是鼓励和引导民间增加投资。
    综合以上信息不难看出,政府当前正急需民间资本积极投资,并或会因此采取空前未有的政策。
    但社会各界心中最重要的疑问是:政府将研究制订出一个怎样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那些原来由国家垄断的行业或领域现在能否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如何保证这项政策从中央到地方都能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如何从信贷融资到财政贴息、从信用担保到利率和税收都能让民间投资享受到优惠和便利的政策?
    人们期待政府能够依民间资本之特征,尽快建立起适合其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和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使其在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能多一些扶持、少一些阻碍。人们还期待在那些已经对国资、外资开放的领域和那些尚未开放的国家垄断行业,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和水处理,以及金融、保险等金融行业,还有第三产业中的铁路、公共交通、信息技术和电讯、水利和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教育等投资回报率都较高、很长时间以来对民资都有很大吸引力的行业,都可以对民间资本开放。
    历史的经验证明,经济的真正复苏并不是由政府大规模投资所造成的。现实也已证明,没有民间投资跟进的单纯的政府投资,有效率上的局限性。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可能不断加深的影响,中国在继续增加政府投资力度之时,必须迅速激活民间投资。
    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对此已有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也在加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政府亦深知启动内需、保持经济高速发展显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更不能只是依靠国有资本,而需让民间资本充分参与,激发民间资本放心创富热情,才会使民间资本得以自我造福,从而造福于民。
    但中央的认识只有变成地方的共识,民间投资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出现。各级政府理应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大投资空间,开放更多投资领域,提供更多优质项目,完善资金推出机制,解决民间资本投资风险问题。并可通过政府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那些一般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此外,也可以鼓励中小企业整合重组兼并、加快产业集中度,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而各级政府在落实“4万亿”振兴计划的同时,都应对民资敞开大门。政府投资的扩张效应不应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对民间投资去除行政管制、政策壁垒、行业准入壁垒,让民间资本更广泛地参与到振兴计划中,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以房地产业为例,据说中国现有城镇中心区旧危房超过40亿平方米,而其地价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储备。如果通过自建、联建、开发商承建、信托代建等多种途径,允许民间通过提高容积率的办法,对旧危房进行改造,或相当于激活了这40亿平方米住房的地价。有分析认为,如果下半年推出2亿-3亿平方米的改造计划,可拉动今年经济增长2%左右。这种以市场化、民营化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式,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战略主题。
    总而言之,自本次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广大中小企业的关注度远胜以往,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要为民间资本“转正”。政府从上到下若能抓紧时机切实把政策重心调整到鼓励、扶持和调动民间投资这个关键环节上来,则中国经济或将更快复苏。
    惟其如此,让民间资本源源不断涌入市场,国家经济方能获得生生不息的持续动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