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全球金融剧烈动荡

作者:夏华旺 江金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09-27 21:49:00

摘要:全球金融剧烈动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夏华旺 江金骐 北京报道

    “华尔街危机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动荡,中国央企在欧美地区主要是产业投资,在金融危机中存在市场状况恶化和资产贬值的双重风险。”9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的张文魁副所长对本报记者表示。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胡志浩也告诉本报记者:“美国的经济滑坡已经向欧洲和日本传导,中国不可避免受到影响。”离金融危机最近的中国企业,正是大大小小的境外央企和子公司。
    在金融风暴的喧嚣声中,国资委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一次对央企及其境外子企业的财务抽查审计,并委托三峡国际招标公司比选会计师事务所。
    9月23日,三峡国际招标公司的联络人刘磊告诉本报记者:“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比选还在进行,我们不能对外公布委托人的项目信息。”本报记者从国资委评价局了解到,这次财务审计的境外子企业分布在中国香港、法国以及德国,这5个项目显然只是迅速膨胀的境外国资冰山一角。
境外央企逆势扩张
    张文魁告诉记者:“2004年以来,一些中央企业在海外进行收购,或者直接开采资源,海外投资迅速扩大。”
    2005年4月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淑和曾对外表示,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达693户,资产总额为6299亿元。到2006年年底,国资委统计表明,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境外资产总额已经达到757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00多亿元,利润870亿元,资产膨胀的速度惊人。
    张文魁表示:“审计署和国资委有监管境外国资的职责,但是面对数量众多、资产庞大的境外企业,只能采取抽查的形式。子企业主要依靠母公司来管理,母公司可以委托中介机构来审查。”
    在这些企业中,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下称中远集团)在全球拥有近千家成员单位、8万余名员工,是境外资产最多的中央企业,而且在欧洲的扩张仍在加码。6月25日,中远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以5亿欧元中标希腊比雷埃夫港口2号及3号集装箱码头经营特许权,目前正在等待希腊政府的批准。
    由傅成玉领衔的中海油集团,在近期也进行了创纪录的海外并购。9月23日,中海油的上市子公司中海油服宣布完成对挪威海上油田公司Awilco Offshore ASA总值171亿元人民币的整体并购,这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对海外大型企业的第一次成功收购。
    张文魁说:“中海油等央企在海外进行资源项目的投资,对国内经济有互补作用。进入2008年以来,受到宏观经济影响,中央企业整体上放慢了海外投资。”
监管不力更可怕
    全球经济显现疲软,境外央企在迅速壮大的同时也面临业绩风险,由中科院控股的联想控股集团可以作为境外央企的一个参照。
    联想控股集团旗下的联想集团,在2005年收购IBM后,将总部也迁往美国,在美业务占公司很大的比重。美国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到IT业。9月初,美国一家机构Forrester针对高级IT经理的调查发现,约有43%的企业计划削减今年的IT开支,金融领域则有49%的IT部门计划削减预算。
    8月份,联想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在6月30日结束的2008财年第一财季,净利润同比增长降低到了65.3%,创下联想公司一年来单季度净利润增长幅度最低的纪录。
    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秦合舫告诉本报记者:“联想在美国不是很顺利,它继承的IBM的客户主要还是企业用户,随着美国经济滑坡,这部分客户所受的影响会比较大。”
    秦合舫还指出:“在全球性的危机中,中国在海外的央企肯定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和投资损失,这从投资管理角度看是没法完全避开的。在监管方面,国资委既然管理这么大的资产,它自身的监督能力要足够强大。”
    张文魁也表示:“与其说境外国有企业的风险来自次贷危机,不如说是母公司对其的监管不足。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对境外子企业都存在管理上的困难,一些境外企业变成腐败渠道也是事实上存在的。”
    中国监管层对境外央企的管理已经迅速作出制度上的改进。8月份,国家审计署新设立一个境外审计司,主要负责组织审计国家驻外非经营性机构的财务收支,依法通过适当方式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负债和损益,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10月1日,《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将开始施行,国资委明确了境内外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组织调查核实资产损失情况、认定资产损失性质与金额、界定责任、作出追究决定并监督执行和督促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对责任有异议、提出申诉的,应当组织复查。
    秦合舫表示:“对于境外央企子公司的监管,中央企业完全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一套做法,财务、指标、过程监督相结合,并借助一些专业的评估机构。”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