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逆转气候变化“最后一博”
正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重要性在于为明年在巴黎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做好准备。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12月8日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著名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上代表世界银行分享了对巴黎气候协议的强烈愿望。
金墉强调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而且提出经济政策——给碳定价和创新气候融资渠道——是调动全球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他还说:“每个国家不管其处在何发展阶段都有能力力争做到有效管理经济,达到脱碳的目标,这将有益于消除贫困和促进共同繁荣。”
应对气候变化单靠一个国家是天方夜谭,这是常识。全球也达成共识要在2100年前达到将地球气温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的目标,否则气候变化将会变得无法控制,极端天气现象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按照目前温室气体排放的速率,预计本世纪末气温将升高4-6摄氏度。《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已经在2012年底到期。之后几乎没有国家继续遵守温室气体减排承诺。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是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扭转气候恶化趋势的最后机会。
贫富国家间的“柏林墙”
真正达成实质性谈判成果也面临重重困难。
新的减排承诺在印度也遇到阻力,在印度有几百万人口难以获得现代能源,更别说清洁能源。贫穷国家是发达国家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受害者,他们需要发达国家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但是目前发达国家自身受经济问题困扰,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路透社12月11日刊登文章指出,利马联合国气候大会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当谈判各方为消除分歧、达成协议争分夺秒时,穷国和富国之间的“柏林墙”依然屹立。
问题的根源是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公约中,只有富裕国家有义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曾经的贫穷国家如新加坡和墨西哥实际已经变得富裕,但仍被归为穷国一列。
在利马,来自192个国家的代表正努力达成一个新协议,这一协议将要求发达国家对他们过去的温室气体排放负责,而新兴经济体也需为将来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负责。
此次大会上,各国还在为协议中贫富国家的划分相互角力。
欧盟能源和气候专员米格尔·阿里亚斯警告称,一些国家在谈判的最后几天还在试图翻越“防火墙”。
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保留传统的划分方式,而其他一些国家的举动已经象征要摧毁“柏林墙”。
最近中国与美国达成气候协议为摧毁“柏林墙”做出了贡献。
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上周三宣布要为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贡献2200万美元。虽然这三个国家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公约中被归为贫穷国家之列。绿色气候基金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零碳排放之争
零碳排放概念由来已久。
华盛顿邮报网站刊登美联社12月10日的文章指出,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阐明了一个目标:稳定温室气体排放量,预防全球升温带来的危险。但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并未提出指导意见。
英国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的环保律师法汉娜·雅美(Farhana Yamin)在2013年首先提出了零碳排放的想法。一时间关于零排放的文章、研讨会爆炸式地出现。还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一些环保组织和名人(包括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支持。
Yamin在利马气候大会上,帮助推动把实现零碳排放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写进协议中。
现在多国政府支持她的提议。Yamin认为明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应该确定2050年前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
上周三大约8000人表达了实现零排放的要求,走上利马街头游行要求“气候公正”(分清谁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和主要受害者 )。
一些批评者则称这一想法是不实际的,我们将被局限于两个选择,两个艰难的选择。要么我们完全放弃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目前人类的主要能源,也是温室气体污染的主要来源;要么我们发现技术捕获煤炭、石油、天然气,并埋入地下。
第一个选择要求能源结构转向可再生能源。第二个选择则意味着采用一些昂贵技术,但这些技术仍有待进行大规模测试。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登了题为《零碳排放之谜》的文章,文章指出显然我们要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发展替代能源,但在过去十年,由于政治惯性作用、有误信息和美好想象,我们不断看到一些无效的、不可能的解决措施,而不是努力解决根本问题。
其中之一的就是“零碳排放”提议。“零碳排放”需要“碳捕捉和储存”技术。虽然这一技术仍存在缺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发表声明说:“依靠碳捕获和储存技术(CCS)完全可以使继续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成为可能。”这一声明是有问题的。
的确,零碳排放的想法意味着如果有办法抵消排出的温室气体,那么就可以继续排放。然而如果我们继续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甚至建立更多煤炭厂,通过支持CCS技术发展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会有很多现实的挑战,未来有可能有泄漏的风险,从而给环境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BECCS)需要种植大面积的树木和草坪,以及燃烧生物质来发电,再捕获排出的二氧化碳储存入地下地质储存库。
抵消碳排放要消耗更多的土地。的确,通过BECCS技术抵消十亿吨二氧化碳需要把约2.18亿-9.9亿公顷土地用来种植柳枝稷(生物能源植物)。这是美国为获得乙醇种植的玉米地面积的约14-65倍。
种植足够数量的柳枝稷需要的化肥会释放氧化亚氮,氧化亚氮将加剧气候变化。生产合成化肥、清理几百万公顷树木、灌木丛和草、破坏巨大土壤碳藏、运输和处理柳枝稷都会产生二氧化碳。
(本报记者温彦卿综合编译自华盛顿外交关系协会、汤森路透基金会网站、《华盛顿邮报》网站、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