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暴涨难抵油价拖累 悲喜“三桶油”
华夏时报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石化双雄虽然在一路高歌猛进的股市中满血复活,但在国际油价狂泻不止的大背景下,“三桶油”依然前景堪忧。
12月4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双双在收盘前半小时内涨停,石油板块整体涨幅逾7%,当日,“两桶油”公司层面并无重大利好。从业绩角度看,“两桶油”2014年的业绩并不乐观,而近期国际国内油价经历了“惨烈”的下跌,还将进一步拉低油企业绩。不过,依然有不少投资者看好油价下跌有望推进国内石化行业改革,并预测改革将利好“三桶油”。
满血复活得益改革
中国石油(601857.SH)和中国石化(600028.SH)虽说都曾涨停,但一齐涨停还是首次。而12月5日,中国石油盘中的再度涨停更是令投资者大跌眼镜,这是中石油上市至今第一次连续涨停。自2007年11月5日上市当天创下48.62元的历史最高价以来,中国石油股价就一直跌跌不休,最低跌至7.08元,跌幅超过85%。
有股民兴奋地惊呼“国股就是妖魔”,也有股民不屑地引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的这句名言——“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
不过,北京创高助新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黄华认为,两桶油涨停却并没引发抛售潮,说明市场还是存在走强的信念。近期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在积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近几个月油价大幅走跌又促成了消费税的推出,石化行业的改革预期增强,从这个层面来看将利好石油石化行业,部分投资者可能会看好这个预期,才会选择这两个一直在底部的巨无霸。
“目前油价下跌、供需宽松的市场条件下,正适合进一步推进成品油完全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改革,同时也是逐步放开原油进口大门的好时机,允许更多企业拥有原油进口权,有利于加快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进程。”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孙贤胜认为。
海通证券则认为,2015年石化行业的改革将继续推进,油气开采上游业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展将加快。目前中石化销售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取得进展,此外油气进口权向民企开放也取得突破,下一步将关注以中石油为主的上游业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展。
“对于国企而言,改革将带来经营效率的提升,同时对于现有资产的重估、提升公司价值也很有帮助。此外上游业务引入民资有望对国内油气产量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海通证券分析师称。
机构下调盈利预期
相对于油价走跌带来的改革预期,“三桶油”当下的业绩正受到重创是眼前最棘手的问题,而随着石油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融资水平随之降低,此前一直在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革命也大受打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指出,抛开地缘政治的因素,目前油价大跌是一个调整趋势。市场面也普遍反映,近期原油价格可能还会继续走跌,因目前看不出有改变原油市场供应相对过剩的迹象。据中金公司估算,油价从100-110美元/桶区间回落到80-90美元/桶区间,中国大型石油企业利润下滑的幅度已经十分明显。2015年,以85美元/桶油价为基准情形进行敏感度分析,如油价在80美元/桶时,中海油的净利润可能下滑13%,中石油则减少利润11%;当油价进一步下滑至70美元/桶时,中海油的净利润可能较85美元油价时缩减40%,中石油则为35%。
偏重下游业务的中石化的利润敏感度可能低于前面两家上游资产偏重的企业,但近期国内成品油价格“十连跌”同样严重削弱了其业绩。中金公司统计显示,石油石化公司三季度单季增速较二季度明显下降,从二季度增长23%转为下降8%。
瑞银也发表研究报告称,石油及天然气价格的不确定性以及行业对盈利下调的风险将抑制股价表现,故将“三桶油”2015年每股盈利预测削减28%-42%,2016年削减24%-37%;中石油及中海油评级由“中性”降至“沽售”,目标价分别剧减至7.3元及8.6元;而中石化评级亦从“买入”降至“中性”,目标价由8.9元减至6.4元。
此外,国际油价走跌还影响了目前国内对天然气的推广,对页岩油气等新能源的发展也大为不利。
如今已经进入2014年严冬,但冬季调峰造成的天然气缺口并不明显,据安迅思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的管道气供应较为充裕,进而导致往年作为调峰作用的液化天然气需求量不高,然而中国整体LNG供应量在不断上升,LNG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凸显。
“天然气是相对清洁的能源,政府为治理污染正大力推广天然气,但目前天然气改革滞后,天然气价格偏低使石油公司对于发展天然气资源动力不足,目前油价走低将进一步拉低天然气价格,还将弱化石油公司的融资能力,对天然气的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页岩油气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