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A股宜缓不宜急
摘要:短期涨跌的关键在于沪港通,而沪港通影响之关键又在于“接盘侠”。向往A股已久的国际资金,包括出口转内销资金,在沪港通开通之后的行为模式将直接决定A股市场的短期节奏。
中金公司财富研究部 王韧
沪港通是影响11月中下旬市场运行的最重要变量。
目前无论A股还是港股都对沪港通倾注了太多期待,对A股而言,市场期待集中于三个层面:第一,提供了资本管制之下全球资金增配中国的新通道,将为A股引入源头活水;第二,带来新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将扭转A股以小为美,追涨杀跌的交易性市场特征;第三,驱动同股同权和互通有无,对AH折价公司和A股独有稀缺品种形成直接利好。近期A股运行其实已在反映上述期待:指数易涨难跌,投资者翘首以待“接盘侠”;权重股再获青睐,场内资金偏好正在逆转;A股折价和稀缺公司表现优异等等。在沪港通的真正启动之日,其举手投足都将影响指数涨跌和结构轮动,投资紧盯沪港通,这才是短期成败之关键。
短期涨跌的关键在于沪港通,而沪港通影响之关键又在于“接盘侠”。向往A股已久的国际资金,包括出口转内销资金,在沪港通开通之后的行为模式将直接决定A股市场的短期节奏。不妨做两种情境假设:第一,沪港通后,外部资金借由沪股通之渠道蜂拥而入增配A股权重股,对应沪强深弱、风格逆转,这也是近两周以来A股实盘演练期待的结果;第二,沪港通后,外部资金增配A股的热情未达预期,争抢筹码并不明显,部分前期买入权重股的套利资金只能另谋出路,对应A股短期波动放大,沪强深弱的局面也将再度反复。概率上看,市场在期待第一种情境的演绎,但我们对“接盘侠”的智慧和耐心仍不可掉以轻心,对短期波动仍要有充足准备。
沪港通后的A股投资“宜缓不宜急”,继续强调战略看多战术机动的八字要诀。长期利好逻辑清晰:中美博弈和全球配置非中即美的趋势不可逆转,沪港通提供了增配中国的工具,这是其一;A股和港股隐含的风险溢价已逆转,沪港通提供了离岸资金在岸化的通道,这是其二;高端产业进口替代和过剩行业资本输出的“一进一出”战略正在提升A股蓝筹的长期价值,沪股通是分享转型成果的途径,这是其三。但也不能忽略短期潜伏的两大风险:第一,近期公募净值与沪深300走势背离,反映权重股行情更多由私募或游资拉动,而这部分资金的筹码锁定性较弱,短期套利色彩较强;第二,近期市场热捧A股和港股的融资成本差异,但高杠杆意味着高贝塔,短期资金腾挪也会放大市场波动。再叠加越来越强的年末获利了结意愿,即使长期乐观,短期仍需要灵活处之。
从当前A股结构看,持续两年的成长股牛市后,自下而上的个股挖掘基本已变成红海,自上而下的蓝筹配置则处于相对蓝海状态,这隐含着风格转换的内在诉求。配置上继续强调“一进一出”的方向、洼地加题材的选股标准,关注亚投行、国企改革、医保招标、环保监管等线索驱动的投资机会。
沪港通是影响11月中下旬市场运行的最重要变量。
目前无论A股还是港股都对沪港通倾注了太多期待,对A股而言,市场期待集中于三个层面:第一,提供了资本管制之下全球资金增配中国的新通道,将为A股引入源头活水;第二,带来新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将扭转A股以小为美,追涨杀跌的交易性市场特征;第三,驱动同股同权和互通有无,对AH折价公司和A股独有稀缺品种形成直接利好。近期A股运行其实已在反映上述期待:指数易涨难跌,投资者翘首以待“接盘侠”;权重股再获青睐,场内资金偏好正在逆转;A股折价和稀缺公司表现优异等等。在沪港通的真正启动之日,其举手投足都将影响指数涨跌和结构轮动,投资紧盯沪港通,这才是短期成败之关键。
短期涨跌的关键在于沪港通,而沪港通影响之关键又在于“接盘侠”。向往A股已久的国际资金,包括出口转内销资金,在沪港通开通之后的行为模式将直接决定A股市场的短期节奏。不妨做两种情境假设:第一,沪港通后,外部资金借由沪股通之渠道蜂拥而入增配A股权重股,对应沪强深弱、风格逆转,这也是近两周以来A股实盘演练期待的结果;第二,沪港通后,外部资金增配A股的热情未达预期,争抢筹码并不明显,部分前期买入权重股的套利资金只能另谋出路,对应A股短期波动放大,沪强深弱的局面也将再度反复。概率上看,市场在期待第一种情境的演绎,但我们对“接盘侠”的智慧和耐心仍不可掉以轻心,对短期波动仍要有充足准备。
沪港通后的A股投资“宜缓不宜急”,继续强调战略看多战术机动的八字要诀。长期利好逻辑清晰:中美博弈和全球配置非中即美的趋势不可逆转,沪港通提供了增配中国的工具,这是其一;A股和港股隐含的风险溢价已逆转,沪港通提供了离岸资金在岸化的通道,这是其二;高端产业进口替代和过剩行业资本输出的“一进一出”战略正在提升A股蓝筹的长期价值,沪股通是分享转型成果的途径,这是其三。但也不能忽略短期潜伏的两大风险:第一,近期公募净值与沪深300走势背离,反映权重股行情更多由私募或游资拉动,而这部分资金的筹码锁定性较弱,短期套利色彩较强;第二,近期市场热捧A股和港股的融资成本差异,但高杠杆意味着高贝塔,短期资金腾挪也会放大市场波动。再叠加越来越强的年末获利了结意愿,即使长期乐观,短期仍需要灵活处之。
从当前A股结构看,持续两年的成长股牛市后,自下而上的个股挖掘基本已变成红海,自上而下的蓝筹配置则处于相对蓝海状态,这隐含着风格转换的内在诉求。配置上继续强调“一进一出”的方向、洼地加题材的选股标准,关注亚投行、国企改革、医保招标、环保监管等线索驱动的投资机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