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残疾人的融合发展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19 23:08:00

摘要:11月10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会议周残疾人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推动残疾人的融合发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11月10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会议周残疾人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部分亚太经济体领导人的配偶、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驻华使馆代表、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代表、19个亚太经济体负责残疾人事务的官员,国际残疾人联盟、国际康复、残疾人国际、融合国际、国际重听联合会、世界盲人联盟、世界聋人联合会等主要国际残疾人组织负责人以及国内外残疾人问题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朋友分别出席了有关活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说:“在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支持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非常愿意与各经济体分享中国经验,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各国、各地区的经验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高度重视,
残疾人事业成就斐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千万中国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残疾人事业已经走上了一条既符合国情又与世界接轨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政策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刑事、民事、行政等法律为基础,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以《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残疾人各项权益。
    在教育上,中国确定了支持和保障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特殊教育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到2013年底,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933所,在校残疾学生36.8万人,专任教师4.57万人。中国政府对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部予以免费,并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上,在最近5年里,中国城镇新增160多万残疾人就业,近5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贫开发实现脱贫,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险水平稳步提高,近一半的省份建立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1200多万残疾人通过重点康复工程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同时,中国残疾人的文化体育生活也更加丰富活跃,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赛事中奋勇争先,创造了优异成绩;中国的残疾人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出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传播了爱心和友谊。
融合共享,在国际
交往中发挥影响力
    当中国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日益优化之时,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年)”行动,支持并认真执行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参与制定《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并倡导积极参与了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行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议并积极推动和支持联合国制定有关残疾人权利保护国际公约的国家之一。2000年3月,中国邀请世界盲人联盟、世界聋人联合会、融合国际、残疾人国际和康复国际五大残疾人组织以及各大洲10多个国家的残疾人事务负责人或代表齐聚北京,召开“世界残疾人非政府组织领导人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更加关注残疾人状况,呼吁联合国制定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国际公约。
    中国参与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谈判的全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残疾人权利公约》的首批签署国之一,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落实《残疾人权利公约》。
    作为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的发起国和领军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亚太地区残疾人事务的区域合作。2012年6月,中国残联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消除障碍·促进融合”国际论坛,呼吁国际社会切实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
    2013年9月,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残疾与发展”高级别会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就残疾人问题召开高级别会议,表明了世界各国将残疾人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的共同政治意愿。
    2014年10月6日,张海迪当选为国际康复下任主席,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认同和对中国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的期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希望将中国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经验在全球分享,让更多的残疾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兄弟姐妹享有更好的康复服务。”张海迪说。
 中国在国际残疾人领域中展现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